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农业生产资料购销

第二节 农业生产资料购销


  一、化肥
  1949年前,鸡宁县农村均使用农家肥和厩肥。新中国成立后,化肥工业发展,化学肥料逐渐成为重要经营品种。
  1953—1960年,鸡西市(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和基层供销社经营油脚、豆饼、猪血等少量肥料,还经营硫酸铵。由于农民对化肥的作用认识不足,主要依赖于土杂肥,硫酸铵每年平均销量142吨。
  1961年,采取宣传在先、使用在后的方法,举办学习班,传授化肥使用方法。生产资料公司和基层社的支农服务队员深入社队,边操作边讲解,效果良好。1963年,全市销售各类化肥152吨。
  1970年后,开展科学种田,农业机械化程度逐年提高,农民要求使用化学肥料品种增加,数量增大。1973年一度出现化肥供不应求的状况。为扩大化肥货源,供销社派人到各地采购,还分别深入社队,帮助自制颗粒肥机150台,利用外地调剂来的磷肥生产颗粒肥2万吨。同时,科学种田指导服务队指导社员在夏末、秋初、冬闲等季节,利用当地塘濠泡沼等自然条件,挖塘泥,沤青肥,拣牲畜粪,自制厩肥。全市每年沤制厩肥3万立方米,补充化学肥料供应不足。
  1976年,全市销售硝铵、尿素、过磷酸钙、氨水等化学肥料2000吨,其中硝酸铵占70%。为充分发挥肥效,促进农业丰收,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支农服务队于1978年在郊区社队搞7次试验。在滴道区金刚四队大田(0.08公顷)开展使用植物生长激素(即植物酸钠)试验,在滴道区和鸡冠区大田(1.33公顷)进行防止黄瓜霜霉病对比试验,在梨树区猴石大队进行硝酸铵拌大豆试验,矮壮素试验,尿素、硝铵不同期不同量表施、深施试验,在城子河区永红大队进行防止水稻白叶病试验,在柳毛公社进行尿素液追肥试验,均收到良好效果。在实验过程中还研制追肥机5台,共追肥66.67公顷。
  1980年,全市购进二铵三料磷肥、氮磷钾复合肥、碳酸氢铵、氯化铵等进口化肥2089吨,使长效肥、短效肥、种肥与叶肥结合使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化肥利用率,保证粮菜丰收。
  1983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结构发生变化,化肥的销售量猛增,全年销售量2020吨,1985年增至3705吨。
  二、农药
  新中国成立初期,鸡西县农村对农业病、虫害的防治基本沿袭传统方法,把烟草、狼毒等植物,经水浸、蒸煮处理,制成灰剂、水剂土农药施用,小面积病、虫害尚能控制,发生大面积病、虫害,因药效低,药源少,很难控制。
  1954年,鸡西县联社开始组织、供应666药粉,年销售量1000公斤。以后增加敌百虫、滴滴涕、敌敌畏、西力生、赛力散等品种,销售量逐年增加。1960年,全市农药销售量53吨。后又增加2.4滴、福美霜、硫酸铜、乐果、除草醚等,供应品种达20种。到1965年,农药品种增加1059(内吸磷)、1605(对硫酸)、三氯杀螨矾(涕滴思)、波尔多液、稻瘟净、敌稗、敌草隆等经营品种41种。但有些农药,如666粉、敌百虫、敌敌畏,长时间使用,害虫产生抗药性。用药剂量小,害虫不灭;剂量大,作物残留药毒增多,对人畜有害。1972年停售666粉、敌百虫、滴滴涕。
  普及农药使用技术主要由农业部门负责,供销社积极配合,并进行技术指导。针对春季易发生天幕毛虫、粉虫,夏季蔬菜易发生霜霉病、白粉病、立枯病、黑穗病等情况,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每年举办5—6期农药使用、植保训练班和技术交流会,对所经营农药反复宣传讲解。同时,利用干校教学设施、师资条件,于1978年、1982年和1983年开办农药专业培训班6期,培训技术骨干190人。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和各基层社都成立科学种田服务队和支农小分队,配备懂农药性能、懂使用的技术人员,在农药供应季节下乡做技术指导。
  冬季农闲期间或春耕大忙之前,市供销社编印农药使用手册、新品种使用说明书、宣传画册等,做好新农药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先后编写出《农药使用口诀》、《农用药剂》、《怎样使用除草醚》、《自制土农药简易方法》等小册子,发到农村。市供销社配合市农科所推广土农药和微生物农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做到用药安全、合理、经济、有效。
  农药在储存、经营过程中,常有商标、瓶贴脱落或模糊不清的情况。大包装农药拆零供应时,小包装容器未加标记,或几经转手,农药品种辨认不清,从而不敢使用,长期搁置。这样不仅浪费农药,增加成本,还容易引起误用,造成药害事故。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简便易学易行的鉴别农药方法20种。1983年编写《农药鉴别简易方法二十例》小册子,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三、农具
  中小农具一般分为铁、木、条等几大类。常用木农具主要有锄把、镐把、锹把、镰刀把、扁担、木犁辕、牛鞅子、车架子、连枷、木锨、木叉等。铁农具主要有镰刀、锄头、二齿钩、铁锹、喷雾器、水桶等。还有用当地产笤条、柳条编制的土篮、簸箕、笆箩、笤帚,抗旱和防治病虫害的塑料管、水龙带、水口袋、农膜、药械等。
  鸡西地处半山区,木、条资源比较丰富,当地农民有生产木、条农具的传统和经验。自1946年起,鸡宁县采取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供应的方法,组织木、条农具的生产和供应,满足全县农业生产需要。1949年,鸡西县供销社派人到沈阳、丹东、长春、哈尔滨等地推销土篮5万付,锹把、镐把和扁担30万把。1960年后,木、条农具生产仍以土篮、木锨、条帚、锹镐把为主,每年向外省、市销售,总值达2万多元。
  铁农具生产和供应采取“两条腿走路”方针。一依靠当地生产,二从外地进货,补足本地所需的办法。市供销社每年平均为手工业调进原料铁800吨、燃料500吨,保证商品货源。同时组织人员下乡调剂余缺,帮助农民修理农具,解决中小农具供应不足问题。
  1962年,全市开展以“十大必保”(铧、镐、锄、叉、镰、车、犁、扫、筛、锨)小铁木农具供应活动,使小铁木农具供应做到敞开销售,供应及时,品种齐全,质量优良。当年全市销售小农具25.42万件。其中,铧子8530条、犁103付、锄头2.4万把、镰刀2.8万把、车材2000件、绳套1万公斤,生产辅助农具、筛子、簸箕等3.8万多件,补足了饲养、打场等工具缺口。
  1983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经营方式发生很大变化。中、小铁木农具供应由过去到社队,变为到千家万户,而且品种、数量增加。曾经一度停止供应的石头滚子、二马力车、马拉犁仗等农具有了新的需求。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即派人到河北、河南、甘肃采购二马力车、石头滚子等。
  四、农用塑料薄膜
  1973年开始供应,只有70—80公斤,1974年上升到204公斤。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和各基层社的支农队员向农民宣传农膜的实用价值,并分别在鸡冠区、城子河区、滴道区的几个社队进行大棚内种植蔬菜试验。实验证明,大棚种菜省时、省工、早上市,经济效益好。每平方米大棚每季可获纯利10元左右,成为农民致富的一条路子。1980年,全市农膜供应达到234吨。1980年后,又在大棚内试验地膜覆盖种植蔬菜,收到提高地温、发芽期提前、出苗率高的良好效果。为地膜使用提供示范。1983年,全市农膜销售量388吨,为历史最高记录。
  五、农用药械
  1955年以前,供应品种主要是手工操作器械,数量较少。1970—1972年,全市销售喷雾器、喷粉器748架,各种药械零件3600件。1982年后,农村购买药械数量增加,1983年,全市销售2563架,1985年销售2600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