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农副产品收购

第三节 农副产品收购


  一、扶持生产
  1958年,鸡西市供销社从扶持生产入手,培植货源,建立商品基地。根据实际情况,重点发展养殖、种植、条编、山货加工等多种经营,对活跃农村经济,增加城市、工矿农副产品供应,缓解农副产品供应短缺矛盾,起了积极作用。
  1960年,全市发生自然灾害,多种经营受到影响。1962年,国家调整经济政策,提出派购、议购、奖售等扶持农村生产的政策。各项奖售政策由基层供销社兑现,国家委托的收购任务由市供销合作社联社完成。按照政策规定签定合同,组织生产,分品种、按季节收购农副产品,农村多种经营生产发展很快。1962年,全市农副产品收购实际完成254.8万元,为计划的143%,比上年增长48%。其中,全市生猪收购任务为2400头,市供销社系统完成3384头。同时,市供销社扶持条编、狩猎、割羊草等副业生产活动,春、冬两季全市割条子40万公斤,共编土篮3.5万付,大筐12万只,条帚1.2万把,猎取各种山禽野兽4700只(头),金额50万元。
  1965年,国家提出“以农为主,以副养农,综合经营”方针。市供销社有1名领导分管多种经营生产,并配备专职干部抓。土产公司和各基层供销社设专职地产员。由于层层有人抓,制定计划、扶持生产工作很快形成热潮。市供销社会同农业、林业部门共同规划,建设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全市种西瓜、香瓜210公顷,养猪19360头,栽桑树6万株,种条帚糜子28公顷。丰富了市场货源,增加了集体和个人的收入。
  1972年,市成立农副产品供销局,增设多种经营科,成立蚕业站,配备11名工作人员,基层供销社也设立专职农副业生产主任。责任明确,层层落实。使全市养蜂、养兔、养鱼、养蚕、采集山野菜、中药材等各业都有较大发展。
  1976年,市供销社设立农副科,根据全市的土地条件,发展烤烟、白瓜籽、向日葵、中药材和养鸡生产。1980年以后,放宽农村经济政策,鼓励农民致富,大力扶持农副业生产。1984年,市供销社建立农商联营公司,解决农村生产、加工、贮存、运输等环节上的难题。1985年,全市农副产品收购额2538万元,农村人口每人平均增加收入30—40元。
  二、收购
  蜂蜜 1938年,日本开拓团鸡西分团的小野引进意大利黄金种蜜蜂数十箱,蜂种和养蜂技术被其垄断。1939年,鸡西铁路工人王维林从尚志县乌吉蜜引进苏联黑蜂15群。1940年,鸡西街居民张建福从王维林处购买两箱种蜂。1949年,王维林养蜂发展到100余箱,张建福养蜂发展四五十箱。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倡导和扶持养蜂事业,蜂蜜生产逐渐发展起来。
  1950年开始,全县每年收购1000—1500公斤蜂蜜。1962年,全市收购蜂蜜8500公斤。1970年以后,蜂蜜生产量和收购量持续上升。1972年收购2.3万公斤,1975年收购5.39万公斤,创蜂蜜生产和收购的历史最高记录。1976—1985年,10年中有两年受低温、多雨、花期短的影响,蜂蜜产量下降到1.6—2.3万公斤,其余年份保持在3.5—4万公斤。
  1985年,全市有国营、集体蜂场21个,个人养蜂3000群。但对蜂源的利用不够,品种大多是已经退化了的意大利黄蜂,急需推广优良品种。
  烤烟 1970年,鸡西市开始发展烤烟生产。初期因技术力量不足,产量上下波动。1980年、1981年发展较快,效果较好。1985年,全市实际种植面积为624公顷,比1980年增长21倍。收购烟叶182.9吨,比1980年增长31.1倍。平均每公顷收入3600元,还出现每公顷收入6000元的高产典型。
  西瓜、香瓜 1945年以前,鸡宁县西瓜、香瓜种植面积比较少。1946年后,西瓜产量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1950年后,鸡西县每年种植13.3—46.7公顷。1958年,鸡西市城镇人口增长快,西瓜、香瓜与蔬菜争人工、争种植面积。市人委提出西瓜、香瓜各区力争自给的生产原则。1975年,全市西瓜、香瓜种植面积发展到233.3公顷,总产量达50万公斤,全市每年每人平均吃瓜0.6公斤。1976年,市供销合作社向农民宣传种植西瓜、香瓜投资少、收益多的好处,扩大西瓜、香瓜的种植面积,在麻山、兰岭等地建西瓜生产基地,在柳毛建立西瓜、香瓜生产基地。1978年,全市西瓜、香瓜的种植面积333.3公顷,1979年406.5公顷,1985年发展到477.1公顷,收购100万公斤,基本满足城区市场的需求。
  木耳 1950年后,鸡西县供销合作社开展木耳收购业务。以山区农民和林业职工利用工余时间上山采摘的野生木耳为主,每年收购量100—150公斤。大部分调往外地,少部分供应当地饮食服务系统。从1972年开始,全市人工培育木耳试验,麻山、恒山、滴道区成为木耳的重点产区。1980年由生产大队或生产队集体经营,全市共有木耳经营队58个,木耳段30余万段,年产6500公斤。1982年木耳经营队31个,下降46.6%,木耳段15万段,下降50%。木耳收购量减少到3000公斤,下降53.85%。1983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全市木耳段数量继续下降,农民仅有木耳段7万段左右。供销合作社收购量越来越少。
  1985年,市供销合作社适应新形势,对集体木耳营实行派购政策和产销合同制,使木耳生产呈现好势头。木耳生产由农民转向林业职工家庭生产。当年全市有木耳段25万段,收购7500公斤。木耳生产也出现向专业化、重点户发展的趋势。滴道河乡团山子村冷宝山在区供销合作社的扶持下,一家拥有木耳段2000段,年产量300公斤。
  白瓜子 1950—1957年,白瓜子生产主要是调剂城市居民蔬菜品种,没有组织大规模生产、收购。1957年以后,组织小批量生产,收购量也很少。1977年,为支援出口创汇,市供销社组织人员深入农村社队,宣传并鼓励集体和社员生产白瓜子。当年,收购白瓜子154559公斤,出口125900公斤。1985年,由集体生产发展为家庭生产,种植面积433公顷,年收购量34.5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