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干鲜果品经营
第五节 干鲜果品经营
一、干鲜果品
1946—1949年,鸡宁县干鲜果品由个体商贩经营。鸡冠、恒山、滴道区、梨树镇设有水果摊。1951年,干鲜果品购销纳入国家计划,购入果品50万公斤,销售额110万元。
1956年,为适应果品供销量增大的需要,成立干鲜果品采购供应站,职工22人。恒山、梨树、城子河、滴道乡成立水果批发站。各站派人到辽宁、广东、广西等盛产水果的省份采购干鲜果品,使鸡西市场水果一般保持在30—40个品种。水果的购销量每年以15—20%的幅度递增。
1977年,鸡西市果品公司同广东、广西、湖北、浙江、江苏、山东、辽宁等水果产区建立长期业务联系。
二、地产水果
1946年,鸡宁县地产水果多属小面积栽培,虽有西瓜、香瓜等地产品种上市交易,但质量差,数量少,商品率很低。50年代,供销社组织社队发展地产水果栽种,但规模小,经济效益不明显,每年收购量在10万公斤左右。
1963年,全市有果树场5个,果园面积226公顷,产量7万公斤。1964年产水果10万公斤,1965年增至17.5万公斤。1966年以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全市果园面积没有增加,产量下降。1974年增至12.5万公斤。1975年,地产水果发展较快,全市有果园50个,种植面积419公顷,水果种类有苹果、葡萄、梨、杏、李子、樱桃,年产量93万公斤。1978年,全市有果园78个,种植面积619公顷,产量174.9万公斤。
1975年,全市的水果生产基地发展起来,但果树树龄小,尚未进入丰产期。
1985年,全市有果园275个,种植面积1390公顷,果树279.6万株。其中核果种植面积67公顷,7.05万株;仁果种植面积784公顷,35.7万株;浆果种植面积539公顷,236.9万株。鸡西市产的大秋果,以个大、味浓而甜、耐寒、耐贮存的特点为消费者青睐,每年产量25万公斤,部分销往省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