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石油第一节 机构 队伍 一、管理机构
1950年,鸡西县煤业建材营业部成立,它是全县第一个经营石油类商品的国营企业,设2个营业点,除经营石油类商品外,还经营煤炭、建材商品。1952年,成立鸡西县煤业建材公司,为科级企业单位,业务管理和商品计划隶属省煤业建材公司。1957年,鸡西市煤建公司经营范围扩大,除经营石油类商品、建材、煤炭外,增加了木制办公用品和家具。1958年,市煤建公司与木材公司、生产资料公司合并,属“政企合一”机构。
1967年,市煤建公司先后改称市煤建公司接管委员会、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1969年2月,市革委决定木材公司、生产资料公司直属市革委领导。1970年3月,市革委撤销煤建公司,石油、煤炭业务交市商业局管理,成立燃料站。燃料站为石油经营单位。
1972年4月燃料站改为市燃料公司。1978年3月,市燃料公司又改为市煤炭石油公司。同年5月,煤炭业务交市物资局,成立鸡西市石油公司。
1985年,鸡西市石油公司及其所属油库、商店、基层网点,成建制地从市商业局划出,成为独立的一级公司体系。市石油公司受省石油公司和当地政府的双重领导,负责全市石油类商品的计划分配,贯彻销售经营政策,编制和审批全市石油销售系统的商品流通、财务、劳动工资、基本建设、物资申请等计划,统一管理全市石油销售系统的人员编制和机构设置。
二、职工队伍
1950年,鸡西县煤建营业部成立时有职工20人。1952年,成立煤建公司时职工66人,石油专营人员35人。针对职工文化程度低的问题,组织职工参加扫盲、初小、高小、初中等不同层次的文化补习速成班,普遍提高了职工文化素质。
1959年,为提高石油保管员、业务员的专业技术,公司组织专业人员赴外地参观学习石油类商品的性能、用途、安全储存等商品知识。1961—1963年间,先后选调12人到齐齐哈尔商业干部学校学习。1964年,又派出石油计量人员到省公司学习石油计量、油库油罐计量、石油货物验收等专业知识。
1967年后,许多熟悉石油经营管理的人员被调离工作岗位,下放到“五七干校”或农村劳动锻炼。1970年,专营石油职工94人,为尽快恢复石油销售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上级机关组织各种业务培训班,部分职工通过学习,提高了业务能力。到1978年,市石油公司职工137人。
1981年,职工162人,其中28岁以下青年职工82人。针对青年职工比重大、文化素质低、刚走上工作岗位、不懂业务的情况,石油公司组织青年职工补习文化课和业务课。共举办各种补习班5期,有60人在学习后取得初中毕业合格证书。1985年底,全公司有职工182人。其中,具有大专文化程度2人,中专文化程度11人,高中文化程度9人。
三、基层油库
1952年,在西鸡西左家街建立鸡西县第一座油库,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储油能力300吨,职工6人。油库只设门卫、更夫,日夜交替值班,防火防盗工作较差。桶装油用磅计量,对铁路槽罐车装的油,只能凭经验估算数量,没有质量检验能力。
1955年,鸡西县学习旅大地区综合仓库管理经验,针对石油库的特点,加强经营管理。油库内场地分类分区,建立品种、规格标牌,改进油桶码垛方式。加强保管员安全责任,规定油桶安全容量为桶装汽油130公斤,装柴油140公斤。成立化验室,初步对油品进行质量检测。先后建起简易库棚,对不宜露天保管的润滑油、变压器油入库保管。
1956年,贯彻中国石油公司颁发的《油库管理制度》,鸡西县制定了石油商品收、发、存手续制度。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油库门前、院内均张贴防火宣传标语、制度。1957年,鸡西县对油库管理人员进行政治审查,整顿消防组织,增添消防设备,清理库内易燃隐患。
1963年10月,鸡西市油库搬迁到今冶金公司的位置,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储油能力400吨。1964年,油库制定石油产品自然损耗管理办法、石油包装管理办法等各项管理操作制度。同时增设兼职计量人员,购置计量仪器。
1966年5月,新建鸡西油库,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储油能力810吨,职工12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部分管理人员调离岗位,安全、计量、质量等各项制度被废除,混油、跑油、漏油事故屡有发生。
1970年,油库各项工作逐渐恢复正常,修1条294米铁路专用线。1972年,建土油罐492立方米。同年9月,建立《出入库制度》、《明火管理制度》、《值班值宿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设备操作规程》等管理制度。1973年,油库加强了计量工作。1976年,增设警卫、消防合一的人民武装警卫队。
1978年,市石油公司成立后,侧重油库管理,增添油罐、储油池,储油能力达到7000吨。1982年,油库制定16个工种的岗位责任制,重新修改补充15项管理制度。加强对进货验收、每月库存盘点、自然损耗等重要环节的计量测定管理。1983年,新建1000立方米立式油罐4个,粘油付油间1700平方米。
1985年,鸡西市油库占地面积6.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23万元,储油能力1.25万立方米。油库管理机构有保管组、机修组、计量组、业务组、后勤组、警消队。
四、石油商店
1950年,鸡西县煤建营业部建立,年销售石油类商品50吨左右。1958—1962年,每年销售石油类商品由200吨上升到500吨左右。1968年,煤建营业部设在煤建公司内,经营形式为批发兼零售,由公司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年销售石油类商品800吨左右。
1976年,煤建营业部改为石油商店。同年5月,西加油站建成投入营业。西加油站位于鸡冠区西山脚下,占地面积184平方米,有卧式储油罐2个,可储汽油28吨,年销售汽油90吨。1977年6月,东加油站建成投入营业。东加油站位于鸡冠区鸡钢路,占地面积810平方米,有地下卧式储油罐3个,可储汽油66吨,年销售汽油90吨。1978年10月,北加油站建成投入营业。北加油站位于鸡冠区鸡西大桥北侧,为欧式建筑,占地面积1750平方米,有地下卧式柴油罐2个,可储柴油28吨,有地下卧式汽油罐3个,可储汽油66吨。年销售汽油、柴油共100吨左右。
1979年,石油商店批发与零售业务分开营业,各自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为科级加强单位。下设财会、业务、政工股,下属加油站3个。年销售汽油、柴油、煤油计2110吨,利润6.1万元,上缴利税11.2万元。
1980年,石油商店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省公司颁发的《加油站设计规范》、《加油站操作规程》、《加油站升级创优规范》、《加油站安全消防规定》等制度,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商店经营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年销售各种油类2605吨,上缴利税12万元。
1985年,石油商店严明纪律、整顿行业不正之风收到成效。对加油站实行一整套改革措施,建立《加油员八不准》、《岗位责任制》、《服务公约》等制度。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年销售各种油类2456吨,利润12万元,上缴利税24万元。
机构及负责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