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调入与销售 一、调入
1950年,鸡西县根据上级规定,成立专门办事机构,受东北石油公司管辖。实行统一计划,集中调运,分级管理办法,保证石油商品合理发运。由于国家石油产量低,满足不了市场需要。东北石油公司统一从苏联进口汽油,主要有56号、66号。运输路线为满州里、绥芬河两个陆地口岸。东北石油公司负责办理石油的验收、换装、分运、结算业务。由于缺少装卸铁路罐车散装油料的设备和容器,大部分由哈尔滨市滨江贮油所接卸罐桶后分运到鸡西县。存在重复运输、倒流情况,加大了石油耗损和费用。1952年11月,全省划分8个供应网点,鸡西县由牡丹江市黄花油库调拨供应石油商品,以销煤油为主,年调入煤油117吨。
1954年,鸡西县石油转由沈阳石油站调拨,接卸铁路散装油料罐车。由于接卸方式和设施比较落后,卸车时间较长,罐装油桶慢,有时容器不足,出现压车变站情况,当年调入煤油98吨。
1955年,省石油公司决定石油商品由总公司根据产、销分区统一调拨,按流向编制石油大品种流向图,制定《油料分区供应,合理运输暂行办法》。鸡西县石油由沈阳石油站按国家分配计划调拨,由滨江贮油所与莲江口贮油所调运,年调入煤油197吨。
1959年,鸡西市石油由哈尔滨石油站调拨。1963年,鸡西市汽、煤、柴油主要由大庆、牡丹江、哈尔滨石油库调入,润滑油大部分由哈尔滨石油站从省内调入。
1970年以后,主要品种汽、柴油,部分从大庆油田调入,短缺品种到新疆乌鲁木齐润滑油基地调拨。国产油自给以后,石油站调拨给鸡西市的石油改为取货制。石油站与石油销售单位,双方签订供货合同。石油站按省公司提出的调拨计划代办发运。按合同,公司每月10日前,向石油站提出下月到站计划,填写到站、收货单位、专用线、结算单位以及品种、规格、数量等,作为石油站调拨、均衡发货的依据。这种调拨办法,一直延续至1985年。这期间,除因货流变化调整合理流向和改变运杂费承付办法外,调拨办法基本没有变动。
1973—1985年鸡西市主要石油商品调入表
21-9-1
单位:吨
二、销售
1950—1957年间,鸡西县燃油车辆较少,年销售汽油300—400吨,柴油100吨。煤油主要用于城乡居民照明,年销售100—150吨。销售政策是“统一分配,定量供应,煤油销售不限量”。
1957年,随着鸡西煤炭生产的迅速发展,燃油机械、车辆增加,石油商品供应量逐年上升。1958年销售汽油835吨、柴油5.99吨。1963年,国产石油进入市场,石油货源较充足。鸡西市对石油类商品执行“计划分配,直接对户,分户计卡,凭证供应,量入定销”的政策,煤油不限量供应。1964年,全市销售汽油2902吨、柴油685吨、煤油150吨、润滑油714吨、润滑脂117吨。
1977年后,鸡西市燃油机械、车辆大量增加,石油类商品供需矛盾日趋突出。1978年开始,全市对石油销售实行“统购统销、按主管系统凭证定量、计划分配、包干使用、超额不补”的销售政策。
1980年,全市各行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迅速提高,燃油车辆剧增。当年销售汽油14624吨、柴油5190吨、润滑油2261吨、润滑脂292吨。石油销售政策在原来的基础上又采取“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压缩非生产用油”的措施。1982年后,全市各用户的石油年供应计划,均以1982年耗油量为基础数分配。为弥补计划分配量的不足,从1983年第二季度开始销售议价油。议价油实行销售不分地区,不限数量,敞开供应。当年销售议价汽油3520吨、议价柴油92吨。1984年销售议价汽油7204吨、议价柴油939吨。
1985年,全市销售计划分配汽油24833吨、柴油7365吨、煤油698吨、润滑油3064吨、润滑脂133吨。由于石油货源偏紧,原执行的议价油销售不限量政策,也转为控制销售、定量供应。当年,销售议价汽油9072吨,议价柴油860吨。
1957—1985年鸡西市主要石油商品销售量表
21-9-2
单位:吨
三、经济效益
1952—1957年,县煤建营业部经营石油初期,实行贸易金库制,资金由县财政科拨给,销售收入上缴县财政(科),各项费用支出上报核销,企业不核算盈亏。公司所属基层单位对公司实行报帐制。
1958年后,市煤建公司先后与木材公司、生产资料公司合并。石油商品与其它商品经销统一管理,经济效益没有单项统计。
1966年,石油类商品销售额428万元,费用支出46.2万元,费用率10.8%,上缴税金2.3万元,利润32.7万元。
1971年,石油类商品销售额760.5万元,费用支出63.8万元,费用率8.39%,上缴税金0.2万元,利润44.7万元。1976年,商品销售额1269.7万元,费用支出79.6万元,费用率6.27%,上缴税金0.4万元,利润121.4万元。
1980年,石油类商品销售额1704.6万元,费用支出94万元,费用率5.51%,上缴税金6.7万元,利润168.3万元,资金周转12.61次。
1985年,石油类商品销售额3034.4万元,是1966年的7.09倍;费用支出180万元,费用率5.94%,比1966年下降4.86个百分点;上缴税金57.7万元,比1966年增加55.4万元;利润182.6万元,是1966年5.58倍;资金周转10.2次。各项经济指标在全省石油销售系统中,达到同行业一流水平。
①1983—1985年销售量包括议价销售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