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商品经营

第二节 商品经营


  一、中药购销
  购进新中国成立前,梨树、恒山、滴道、鸡冠等区有37家私人药房,以经营中药、中成药为主,个别兼营文具、茶叶,均为零售。主要从外埠购进药品,少量收购地产药材,如黄芪、五味子、益母草、苍术、防风、升麻等常用品种。
  1953年3月,鸡西县供销社将天兴常药房、德成兴药房、谦兴东药房和发益药房合并,成立鸡西县供销社联合医药部,以零售为主,兼营批发。多从牡丹江购货,紧缺药品从哈尔滨、天津市购货。年购入额在16万元左右。另有私人药房32家,从业人员72人,自购自销。
  1955年7月,在鸡西县供销社联合医药部的基础上建立鸡西县中药材采购批发部,当年购进额21万元。
  1956年7月,中国药材公司黑龙江省鸡西县公司成立,专营批发业务,当年购进额27.5万元。1957—1967年,市药材公司进货主要渠道是哈尔滨药材批发站(二级站),以计划供应为主,市药材公司不能自行购货,地产药材也统一交售二级站。
  1981年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方针,改变封闭式计划供应方式,实行多种经营形式,多种流通渠道,市药材公司可直接从省内外产地、厂家购货。年购进额265.3万元,比1978年增长23.4%。1985年,购入额增加到363.7万元,比1978年增长69.2%,购进品种达到1071种。
  销售 1953年3月前,私人药房均为零售。鸡西县供销社联合医药部零售兼批发,年销售额20万元左右。
  1956年7月,鸡西县药材公司成立,为三级批发,年销售额30.8万元。供应县内和矿务局系统各医院及零售药店。
  1974年4月,药材批发站独立核算,年销售额155.4万元。并先后在麻山、恒山、滴道、梨树区建批发站,为市药材批发站直拨点,开展三级批发业务,销售额逐年增长。1981年销售额达255.8万元,比1978年增长13.7%。
  1981年后,医药市场开放,个体药店增多,网点增加。1985年,销售额达444.3万元,比1978年增长97.5%。
  二、西药购销
  购进 1949年,鸡西县有民生西药房和新生西药房专营西药。1950年,鸡西县供销社联合医药部成立,从外埠购入西药,年购进额10万元左右,医疗器械不足万元。
  1953年11月,鸡西县药房成立,隶属鸡西县商业科,专营西药、医疗器械,批发为主兼营零售。从哈尔滨医药站进货,年购进额23.1万元,比1950年增长1.1倍。
  1955年6月,鸡西县药房改称中国医药公司鸡西县公司,仍隶属县商业科。年购进额91.5万元。其中,药品68.4万元,医疗器械21.9万元。
  1957年4月,鸡西县医药公司改为鸡西市百货公司医药部,进货渠道由哈尔滨医药站改为牡丹江医药二级站,仍实行计划供应。
  1960年7月,鸡西市医药公司成立。至1979年均从牡丹江二级站进货。
  1980年后,改变单一计划供应方式,直接从产地、厂家采购,自购比例达40%,使购进额逐年上升。1980年进货额535.6万元,1985年增加到862.9万元,比1978年增长60.3%。购进品种达4892种。其中,药品1822种,占37.3%;医疗器械1890种,占38.6%;化学试剂700种,占14.3%;玻璃仪器480种,占9.8%。
  批发 1953年8月,鸡西县药房开始经营批发业务,年批发额16.2万元。其中,药品13.8万元,医疗器械2.4万元。1957年,鸡西县药房改为鸡西市百货公司医药批发部后,专营批发业务。主要服务对象是鸡西市和矿务局所属医院、医疗网点、乡村卫生院和药店。1960—1979年间,麻山区、滴道区、恒山区、梨树区等医药站增加批发业务。1980年批发额587.8万元,1985年上升到987.3万元,比1978年增长69.8%。其中,药品709.3万元,医疗器械146.6万元。化学试剂32.4万元,玻璃仪器18万元。
  零售 1949年,鸡西县有2家私人药房零售药品。1953年,增加到12家药店,年零售额15万元。1956年,医药零售额21.1万元。1970年,零售额75.5万元。1980年,零售额82.4万元。1985年,全市药店增加到49家,年零售额493.7万元。其中,市医药药材公司下属国营药店零售额171.3万元,占34.7%;下属服务公司集体药店零售额80.4万元,占16.3%;社会国营商业兼医药部零售额124.2万元,占25.1%;社会集体药店和私人药店零售额117.8万元,占23.9%。
  三、其它药具
  疫情用药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关心人民疾苦,控制并消灭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各种传染病。鸡西市医药公司配合爱国卫生运动和医疗机构,购存供给足量药品,保证实施计划治疗和防疫用药。1982年3月,鸡西市突发流行性腹泻。市医药公司成立领导小组,每日向省医药公司和市卫生局汇报疫情用药量,及时调入抢救药品,进药额达21.5万元,控制了疫情。
  抢救用药 1965年3月,滴道区发生吃酱牛肉中毒223人,市医药公司立即派人组织抢救药品,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无一例死亡。1977年4月,滴道矿发生瓦斯爆炸,市医药公司及时组成抢救用药小组,送去急缺药品,库存短缺药品派专人去牡丹江二级站调入。牡丹江铁路分局调用专车运到鸡西。
  1978—1984年,鸡西市因食用野生有毒植物、腐败不洁动物肉、臭米面、变质食物和药物中毒642起,中毒人数2049人次。每次发生中毒事件,市医药公司都积极协助治疗单位,提供必需药品。
  避孕药具 1952年,鸡西县联合医药部开始零售避孕套。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1957年,全市各零售医药商店都设立“避孕用品专柜”,年销售避孕套3.73万只。1974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免费供应避孕药和避孕工具的通知,各医药商店均在醒目地点设立避孕药品、用具免费供应柜台。每人1次免费供应避孕套10只,当年发放200万只。
  1985年,有价供应避孕套50万只、避孕膜5万只、口服避孕药片142万片、外用避孕药1万管、避孕针1000盒。
  
  1965—1985年鸡西市中药购、销额统计表
  21-10-1
                  单位:万元


 
  1956—1985年鸡西市西药购进、销售金额表
  21-10-2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