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仓储与效益 一、仓储
西药库建设 1953年,鸡西县药房在鸡冠区永昌路建仓库300平方米。1955年,县医药公司在鸡冠区红军路130号建仓库300平方米、简易木板库100平方米、地下库70平方米,分针剂、酊水、片剂、器械辅料、玻璃、备品仓库6个。1964年,在今糕点厂院内增设300平方米仓库,将原来的酊水、玻璃改为针剂库。1969年,在今市贸易大厦址增设仓库270平方米(粉剂、片剂、大液体3个库),1970年失火损失13万元。1972年,市商业局投资16万元,购买鸡西煤炭卫生学校食堂1800平方米,设片剂、粉剂、酊水、器械、辅料、玻璃5个仓库。1973年,在医药批发站院内建100平方米仓库,解决化学药品贮存。1981年,又建200平方米仓库,放器械、玻璃。至1985年,市医药公司医药批发站仓库面积2330平方米。其中,暖库761平方米,地下室80平方米,设片剂、粉剂、器械、玻璃、酊水、针剂、化学药品等仓库。
中药库建设 1950年,鸡西县联社医药部在鸡冠区红军路(原东风照相馆址)有仓库100平方米。1960年搬迁到今市被服厂址,有仓库400平方米、简易木板库100平方米,又在今商业俱乐部址设简易库400平方米。1963年,市药材公司与被服厂对换房地产,市药材公司搬迁到红军路11号,在院内建板加泥仓库1000平方米,分设根茎库、皮花库、成药库、果实库。1965年又在院内新建简易库900平方米。1976年建货棚1座,解决地产药材露天堆放问题。1977年,滴道、麻山、梨树医药商店开展3级批发业务,库房增加到1602平方米。其中暖库240平方米。1984年,恒山医药批发站建仓库120平方米,暖库30平方米。至1985年,鸡西市医药药材公司共有仓库6321平方米。其中,暖库1031平方米,地下库130平方米,普通仓库1483平方米,简易仓库799平方米。
二、保管
医药商品的合理库存及保管养护,对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有重要意义。鸡西市多年经验证明,合理的药品仓储量,按市场正常供应量计算,西药3—4个月,中成药6个月,中药饮片1年较适宜。
西药保管 西药药品,按其化学性质、物理性能和医疗作用,按类分库分垛编号,设商品卡片,注明品种、规格、有效期限等,进行保管养护。1960年,分设针剂、酊水、片剂、器械、辅料、玻璃设备6个仓库保管。1964年,建立西药批发站,仓库增加到1800平方米,设片剂、粉剂、酊水、器械、辅料、玻璃5个仓库保管。库内存放药品进行编号、分垛,垛上留有空间。垛与垛之间对角成平面。易冻的酊水、针剂、大液体药品,存放暖库。需要避光、避热药品,存放地下仓库。
中药保管 1950年,中药、中成药都用木箱存放在一起。1960年,中成药分中成药库、中药饮片库保管。成药库包括贵细药品,饮片库分设皮花类、根茎类、果实类,仍用木箱存放。同年,中药、中成药分库保管,设根茎库、皮花库、成药库、果实库保管。中药饮片按药用部分分根茎类、皮花类、果实类、贵细类和剧毒药类分库存放,用自做铁架子保管,每类药品按部类堆放,每种药品放置商品卡、注明品种、规格等项,定时通风、晾晒。贵细药品、剧毒药品设专人、专库重点保管。
对库存药品定期检查、盘点,发现批号不清或没有批号、上级通报的不合格厂家生产的劣次药品、长期积压滞销的药品,及时清库处理。1982年,鸡西市医药公司2次盘点清理,共处理报废药品总值近30万元。
三、经济效益
1969年,鸡西市医药公司由省医药公司实行计划管理,利润计划由省公司审批下达。进货渠道、品种数量、中药药材的收购、销售都由省公司统一计划分配。市医药公司在省统一计划控制下经营,经济效益不好,1970—1971年两年连续亏损18.4万元。1981年,开始实行多种经营形式,多种渠道进货,企业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中西药品购销两旺,企业经济效益也大幅度提高。1982年获利20.8万元,达到历史较高水平。
1984上,实行利改税。根据医药商品经营的特点,市财政局将医药药材公司定为小型微利企业,并给予优惠经济政策。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同年,商品销售额1568.6万元,上缴税金5.8万元,实现利润22.2万元。1985年,商品销售额1672.9万元,上缴税金6.8万元,实现利润24.1万元。
1969—1985年鸡西市医药药材经济效益情况表
21-10-3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