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党员

第二节 党员


  1927年2月,中共北满地委派中共党员于明智、姜玉芝到穆棱煤矿路矿事务所秘密发展党员,首先发展梨树镇小学校长牛鹤九为中共党员,后又在路矿事务所发展2名中共党员。同年7月,在路矿事务所建立鸡西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北满省委建立后,又先后派中共党员到鸡西地区的黄泥河子(今恒山区)、张家窝棚(今鸡冠区)、滴道河(今滴道区)、哈达河、平阳镇等地进行秘密建党,开展革命斗争。1945年8月,东北抗日联军驻哈尔滨办事处主任李兆麟派陶宜民、杨公益等7人到鸡宁县开展建党、建军、建政工作。1946年4月,中共鸡宁县委秘密建立后,以鸡宁县地方办事处的名义,领导土地改革运动,在土改斗争中,秘密培养骨干分子入党。同年底,全县共有中共党员40人。1947年,全县中共党员发展到1090名。1948年3月22日,中共鸡宁县委根据中共牡丹江省委提出的“自报、公议、党批准”的建党方针,在滴道区宽勋乡进行公开建党试点。6月,全县中共党员发展到1454名,占全县人口的1.3%。农村党支部发展到9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2。12月底,农村党支部增加到120个(城关区除外),占全县175个政村的68.6%,中共党员发展到2062名,占农村人口的2.2%。其中,妇女党员288名,占党员总数的14%。全县党员总数比1947年底增加972名。
  1949年11月28日—12月1日,中共鸡西县首届党员代表大会召开。中共鸡西县委认真总结建党初期发展党员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按照“积极慎重”的方针,把发展党员工作的重点逐步放在没有党员和党员少的薄弱村、薄弱部门、生产一线,以适应中共对经济建设的领导。并注重对非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基本知识教育,特别是注重加强对积极分子在生产和运动中的培养、锻炼和考察,不断提高其政治思想觉悟,完善入党手续。至1956年,全县发展党员8874名,多数是各行各业的先进工作者。年底,全县中共党员总数达到10963名。其中,女党员831名,占党员总数的7.58%。
  1958年5月29日,中共鸡西市委召开组织工作会议。会后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之间开展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先进的评比竞赛活动,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当年计划发展新党员200名,实际发展811名。1960年,计划发展2300名,实际发展新党员2095名。
  1961年,中共鸡西市委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中共牡丹江地委的指示,把建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集中力量巩固、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好发展党员的准备工作和提高党员质量上来,对党员发展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更注重贯彻“积极慎重”的方针,有计划、有重点、有比例地发展新党员。1962年,通过各种形式训练党员8379名,占应培训党员总数的80.7%。1960一1965年底共发展新党员4226名,全市中共党员总数达到16278名。
  1967年2月,中共鸡西市委被“造反派”夺权,建党工作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1969年,鸡西市革委错误地提出“既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又要反对保守思想,把在‘文化大革命中涌现出来的优秀‘造反派’,首先是产业工人和贫下中农中的先进分子吸收入党”的建党意见后,发展党员工作极不正常,一些“造反派”被吸收入党,出现组织不纯的现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鸡西市委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认真贯彻执行“积极慎重”的方针,有计划、多层次、多方位、加强培养非党积极分子,有重点地做好新党员发展工作。1979年,全市发展新党员1900名。其中,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占新党员总数的78.1%,知识分子占18.5%。1980年5月15日,中共鸡西市委贯彻省委提出的“在调整之年,发展党员要适当控制,注重发展质量”的要求,作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的决定》。全年发展新党员636名,经过3年以上的重点培养对象占93%。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25.3%。1984年,在发展党员工作中,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解决知识分子入党难的指示,突出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这个重点。全年发展党员2151名。其中,知识分子802名,占新党员总数的37.3%。1985年,全市发展新党员3045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24名,占新党员总数的40.2%,年底,全市党员总数达到4967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