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干部理论学习
第三节 干部理论学习
1949年,鸡西县委建立理论学习室,专管干部理论教育工作。在职干部分初、中、高3个层次编班学习。有专职辅导教师、有教学计划、有学习考试制度。初级班以学文化为主,每月举行1次政治课讲座,主要讲社会发展的历史,进行通俗的唯物主义教育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中级班学习《社会发展简史》、《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高级班学习《辩证唯物论》、《政治经济学》、《联共(布)党史》。县直机关高级班31人、中级班94人、初级班134人,平均考试成绩初级班74.5分,中级班78.4分、高级班80.4分。
1957年,鸡西市委进一步加强对干部理论学习的领导,使干部理论学习走上正规化、制度化的轨道,做到月有计划、年有总结。从1960年10月起,干部理论学习内容主要是《毛泽东选集》(以下简称《毛选》)1—4卷,各机关、厂矿、学校、企事业单位普遍成立《毛选》学习小组。1963年,市直机关有144个《毛选》学习小组,每组都配有兼职辅导员,有健全的学习制度,每周六定为“雷打不动”的学习日。市委每年召开学习“毛泽东著作”讲用经验交流会和学习“毛泽东著作”积极分子表彰会,并在恒山、麻山煤矿树立2个工人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小组,在全市推广这2个小组的学习经验。1965年召开全市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表彰会。会上,表彰了128名积极分子,每人奖给精装《毛泽东选集》1套。各厂、矿、企业、学校的基层组织也召开各种讲用会、报告会,交流学习“毛主席著作”心得体会。机关干部和工矿企业把毛泽东著作《实践论》、《矛盾论》作为学习的重点,市委党校还举办“两论”专题培训班,培训学习毛泽东哲学著作辅导骨干。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于部理论学习主要学习《毛主席语录》和《红旗》杂志、《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社论和专题文章。1971—1976年,干部理论学习,主要是学习《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国家与革命》6本书。
1976年,《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发行后,全市人民掀起学习《毛选》第五卷的热潮。各单位除有组织地安排干部、职工学习外,广大群众还自发地组织学习。据1977年底的不完全统计,全市城乡《毛选》第五卷学习小组940多个,处级以上干部全部通读了《毛选》第五卷。1978年8月底,全市干部理论学习主要是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学习和讨论,从理论上澄清是非。
从1982年4月中旬起,全市在职干部开始系统学习《陈云文稿选编》和薛暮桥主编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通过学习,提高干部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商品经济在理论上有了正确认识,并结合新中国成立30年的实践写心得体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学习中,全市集中学习《邓小平文选》,举办2期《邓小平文选》读书班。
1984年6月1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干部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正规化的规定》的通知,对各级各类在职干部的正规化理论教育提出具体要求。为适应干部马列主义理论正规化教育的需要,市委于1984年10月组建讲师团,编制10人,辅导全市在职干部理论学习。原理论学习室改为理论科,负责全市理论学习规划、检查及协调工作。
1985年,干部理论学习密切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采用理论研讨会的形式,对市委提出的改革10条意见进行深入的论证和阐述,全市副处级以上干部围绕鸡西市经济体制改革写出论文657篇,对市委改革决定中遇到的干部制度问题、简政放权问题、搞活企业问题、开发智力、启用新人问题等进行系统论述,提出1500多条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