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工会活动
第三节 工会活动
一、工人运动
1930年10月,中共梨树镇区委成立。在区委的领导下,穆棱煤矿工人向沙俄老板、把头开展斗争,要求废除12小时劳动制度、改善劳动条件、增加工资。迫使老板、把头暂缓对矿工的严厉控制,取得斗争的初步胜利。1942年初,恒山炭矿四井外包工反对日本监工打工人,30名掘进工人拿着镐把冲到日本人的“小衙门”,把日本监工大畏打得拼命逃跑,警察也无可奈何。从此,谁也不敢欺侮这批掘进工人。1943年仲秋节,密山炭矿河北采炭所、训练所电网工人小队长于振先,与从沈阳抓来的工人密谋定时暴动。趁河北训练所矿警回家过节时机,在天快黑时,于振先按事先计划好的队形迅速集合工人,打死守门的矿警,拉下了电闸,砸开门锁,400名工人按四列纵队涌出电网,百余人逃生。1944年秋,住在密山炭矿暖泉采炭所电网里的安达报国队第三期劳工,为抗议日本侵略者的残酷迫害和强制延期服役,联合中暖训练所工人,连续2天坐在工棚里拒不上工。矿工们提出“必须配给粮食,让劳工吃饱;不论坑上坑下,必须发给劳保用品;劳工服必须发到劳工手中;劳工有病必须治疗;不许强迫有病劳工劳动,劳工有请假、休息的自由权利;不许对劳工乱加罪名;劳工有权处理自己的物品;不许打骂、虐待劳工;不准限制外出上街的自由;劳工期满必须放行”等10条要求,在劳工们的英勇斗争下,日本侵略者答应10项复工条件。与此同时,恒山、城子河、麻山炭矿的工人和铁路工人也采取各种方式,巧妙地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斗争,都取得了胜利。
1947年3月,中共七届中央候补委员、东北工业委员会副主任陈郁率工作组到鸡西矿区,领导工人对矿山进行民主改革,发动工人控诉沦陷时期受汉奸、把头剥削、压迫矿工的血泪史,揭露、声讨日本侵略者和汉奸、把头欺压、剥削、迫害、惨杀煤矿工人的罪行。诉苦运动和反把头斗争结合进行,唤起工人的觉醒。麻山煤矿召开了全矿群众诉苦大会,控诉大把头、汉奸刘荫锷长期剥削、压迫工人,勾结土匪抢劫矿山、杀害东北民主政府派去接收麻山炭矿的刘汉五团长,盗卖矿上原煤18万吨,以及欺骗和煽动部分工人搞3次罢工,反对共产党领导等罪行。群情激愤,要求人民政府处决刘荫锷。经林口县公安局审批,刘荫锷被处决。经过诉苦运动,广大矿工倒出苦水,挖出苦根,斗倒汉奸、把头,提高了阶级觉悟,以主人翁的姿态,忘我地劳动,积极投入恢复矿山生产的斗争。
二、劳动竞赛
1948年,全矿区开展立功竞赛活动,当年生产原煤236万吨,等于上年的2.2倍。1949年11月,在开展生产立功竞赛的基础上,开展创造生产新纪录竞赛,在1个半月内创造了106项新记录,其中成效显著的80项。1950年第四季度,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全矿区15750人参加,涌现出297个模范小组,其中生产一线的模范小组172个。竞赛中,煤炭日产量由4000吨提高到8136吨,每人平均效率由0.55吨提高到0.88吨,成本降低17.3%,为实现增加生产,支援朝鲜,打败美帝,保家卫国,提供了物质保证。鸡西发电厂创造性地用劣质煤代替优质煤燃烧发电,降低了发电成本,每天节约672万元(旧人民币),创全国发电成本最低记录。1953年,全县各厂、矿职工增产节约竞赛热潮高涨。恒山煤矿崔国山快速掘进队一马当先,仅用6个月多一点的时间,完成全年增产节约任务,在东北煤矿掘进会议上荣获一等奖。9月19日,全矿区召开增产节约竞赛动员大会,会后备厂、矿党政工团全力以赴抓竞赛。12月初,各厂、矿提前完成1953年任务。矿务局总机厂职工在动员大会后,积极投入新中国第一台顿巴斯联合采煤机的试制,12月20日试制成功。
1954年6月,矿区工会遵照县委“关于动员全体职工学习王崇伦首创精神和发明创造的决定”,在全矿区开展技术革新竞赛,各厂、矿职工找窍门、挖潜力,改革生产工具,改进操作技术,促进生产提高。恒山煤矿赵浩福掘进队创造的“单一双段”掏槽法,在全矿区24个掘进场子推广后,平均提高劳动效率73%,每天节省火药10万管。城子河煤矿机电厂青年工人郝希良,创造出钻头式车刀,提高工效3倍多。滴道洗煤厂工人仲钢双与技术人员合作,创造出小型“震动筛”,4个月回收精粉煤4000吨,价值14亿元(旧人民币)。年末,全矿区实现比较大的技术革新44项,提出合理化建议2248条,其中发明创造173条。1956年3月,鸡西县工业、商业、粮食等产业工会也开展先进生产者竞赛,涌现出大批先进生产者和先进集体。1957—1958年,先进生产者竞赛继续进行,但因忙于搞政治运动,竞赛活动时断时续。1959年,开展劳动竞赛声势大、规模广、形式多样。全市参加高产大面积丰收红旗竞赛、先进生产者竞赛的职工9万人。各条战线进行首次大动员,掀起6次竞赛高潮,召开两届先进集体、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评选出出席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的代表15名,推选出席省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先进集体15个、先进生产(工作)者40名,表彰奖励一批先进集体、先进生产者。1960年1月,全市传达贯彻全国群英会精神,开展以“比、学、赶、帮、超”为特点的先进生产者竞赛、全勤满循环全面升级翻番竞赛。1961年1月,穆棱煤矿首先开展红色矿工竞赛,2月份出勤率90.8%,比上月提高1.7%,原煤日产量3444吨,比上月提高7%,掘进日进米比上月提高8.45%。市总工会在全市推广红色矿工竞赛经验。但因政治审查极严,又由各级党组织把关,有一定的局限性,只开展了一阵子就停下来了。
1961年11月,恒山煤矿九井崔国山掘进队提出开展先进队组竞赛倡议。11月15日,市总工会召开基层工会生产会议,传达省煤矿系统开展先进队组竞赛座谈会精神。会后,全市有85%的职工积极参加先进队组竞赛。这项活动使职工责任感增强,出勤率提高,队组内外团结协作加强。全市工业生产提前23天完成全年任务。其中,矿务局原煤生产提前5天、掘进提前4天完成全年任务。1962—1965年,开展“五好职工”竞赛,对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有推动作用。但个别单位存在形式主义,效果并不十分明显。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开始,劳动竞赛陷于停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市总工会于1980年5月13日召开工会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开展为“四化”立功竞赛,把开展这一活动当作工会的头等大事来抓。年末,全市有3000多名职工为“四化”立功。1981年,立功竞赛在各单位继续开展,矿务局建筑工程处等单位开展得较好。市总工会总结竞赛中的经验,提出立功竞赛与优质赛、百分赛相结合,做好及时奖励等措施,推动了为“四化”立功竞赛活动的开展。1982年12月30日,成立市先进生产(工作)者运动委员会,在市先进生产(工作)者运动委员会的领导下,竞赛在全市普遍开展起来,竞赛形式灵活多样:(一)围绕煤矿特点,开展“创五好职工,为四化立功竞赛”;(二)围绕扭亏增盈,开展“百分小指标”,“争上游红旗”竞赛,“爱岗位、创最佳、争能手、戴红花”竞赛,“战四季、创水平”,“增产节约百、干、万元”竞赛;(三)围绕提高技术,开展“攻关”赛;(四)围绕“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在财贸战线开展“文明服务百日”竞赛、“最佳营业员”竞赛;在卫生系统开展“文明行医优质金杯”竞赛;在教育战线开展“五讲四美、为人师表”竞赛;在汽车运输行业开展“安全优质服务”竞赛。各项竞赛的开展,推动了全市生产建设的发展。1983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72859万元,比上年增长8.7%;地方工业完成32439万元,比上年增长15.4%;实现利润1658万元,扭转了连续亏损12年的被动局面。评选出特等劳模46名、劳模498名、先进单位90个、先进集体400个。1985年,全市进一步开展“搞活增盈,赛勤增收”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专门组织厂(矿)长、会计师、经济师、工程师参加的“搞活增盈将帅赛”,经济效益更加明显。
三、技术协作
1948年,滴道煤矿职工会组织技术研究会,开展技术研究。滴道洗煤厂有1台被日本侵略者炸毁的选炭(煤)机,技术员江焕章在技术研究会指导下,仅用1个月时间就修复投入生产。
1953年8月29日,矿区工会成立推广先进经验委员会,把劳动竞赛、技术学习和推广先进经验结合起来。各矿、厂也相继建立推广先进经验委员会,很快形成技术研究和推广先进经验的热潮,出现一批技术研究成果。建筑材料厂烧火工邓青君、苏步云创造串窑半眼点火法,烧砖效率提高1倍。滴道煤矿二井刘凤久小组,学习崔国山快速掘进队经验,创造“三好四快”工作法,掘进速度加快。全矿区13个掘进队学习崔国山掘进队经验后,有8个队掌握了崔国山掘进队的基本经验。滴道洗煤厂接受苏联专家的建议,用煤泥炼焦,不仅大量煤泥可以回收,而且使每吨焦炭的成本下降22元,每月为国家多创造财富5万元。
1955年,全矿区各基层工会相继成立由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老工人组成的技术研究小组142个。研究小组除解决本单位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外,还负责鉴别、采纳、实施合理化建议。据统计,上半年,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1055条,经各技术研究小组鉴别,采纳722条,实施433条,节约和创造财富24342元。1958年,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活动中,技术革新研究小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979年10月,鸡西市群众技术协作委员会成立后,积极组建技术协作办公室,发展技术协作队伍,指导基层建立技术协作活动阵地,开展技术协作竞赛,成立市技术信息总站,编印《鸡西技协》和《鸡西技术革新成果选编》刊物。1982年9月,鸡西市技协派干事佟英龙等5人参加东北部分城市技协工作交流会。1983年9月,鸡西市以16城市之一的成员名义,参加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的技协工作研究会。
1983年,市技协组织汽车驾驶员节油比赛,瓦工、抹灰工比赛。1984年,市技协组织车工、电焊工等15个工种技术比赛,给15名冠军荣获者每人晋升1级工资,推动技术工种的技术练兵活动。
1985年,组织14批125人赴外地学习“水泥快速测定”、“彩色弹涂”等先进技术。同时,适应技术协作活动改革的需要,开始实行有偿服务,为梨树木器厂安装带锯机,使该厂节省资金1600元。煤机厂、邮电局、矿务局各煤矿都开展了技术协作有偿服务。
四、民主管理
1946年,东北工矿处接收鸡西矿区后,进行矿山民主改革,彻底废除把头制,实行企业民主管理。由群众自己选举坑口干部,这是民主管理的开端。1948年,全国第六次劳动大会提出“企业要实现管理民主化”的要求后,矿区各厂、矿开始建立民主管理委员会,使企业管理进一步走向民主化道路。1949年3月10日,矿务局召开第一次职工代表会议,作出各厂、矿建立民主管理委员会的决定,各厂、矿均召开职工代表会议,选举厂、矿民主管理委员会。1950年5月31日,成立鸡西矿务局民主管理委员会,矿务局局长丁丹任主席,梁平、孙贵山等29人为委员。全矿区除局民主管理委员会外,还有矿民主管委会5个,厂民主管委会1个,井、段、分厂民主管委会35个。各级管委会成员596人。其中,选举的389人,聘请的207人。工人委员316人,占53.o2%,干部委员238名,占39.93%,技术人员委员42人,占7.05%。
1957年,矿务局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原称职工代表会议),并作为企业民主管理的一种制度固定下来。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被废除。
1980年11月23日,市总工会决定在全市厂、矿企业中恢复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试行选举企业基层领导人,搞好民主管理。市总工会设立企业民主管理办公室,配备专职干部3人,部长1人。各基层工会也把搞好职工代表大会制做为自己的工作重点。
1981年,试行选举车间主任和工段长。1983年6月,全市实行民主选举的单位22个,选出车间主任和工段长1419名;同时召开职工代表大会的县团级单位7个、科级单位15个,民主评议处级干部35人、科级干部289人。评议采取评、写、听、表4种办法(评,背靠背地评议;写,对被评议人的意见写出来;听,听代表团综合评议的意见,由大会主席团转告被评议人;表,被评议人作表态发言,提出改进自己缺点、错误的具体措施),效果很好。1984年,全市民主选举科级干部107人,车间主任293人,段队干部2556人。同时,评议处级干部396人,占76.6%,评议科级干部39人,占2.1%;评议车间主任级干部508人,占83.8%。评议后的干部,精神状态都较好。1985年,全市经过民主选举的企业厂长(经理)327人,占55.3%;民主选举段队(班组)长4287人,占69.1%。实行民主选举企业领导人,增强了干部责任心,提高了干部队伍的管理能力。全市建立职代会的县团级厂矿企业57个,全面开展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工作。在应建立职代会的科级以下企业,评议了1420人,占应评议科级干部的74.4%。开展民主评议干部,对克服少数领导干部官僚主义,纠正不正之风,密切干群关系,推动干部制度的改革,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