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总体规划
第一章 城市规划
第一节 总体规划
根据大庆是以石油和石油化工生产为主,点多、线长、面广的工矿城市的特点和周总理提出的油田矿区建设方针,石油会战初期,对油田上固定生产的采油队、泵站等,就生产设施附近建设居民点;对流动性生产的单位,如钻井队、基建施工队等,在油田边缘地区建设居民点,作为工人后方生活基地。1962年以后,在矿区规划上采取“小组团”式的方法来规划居民点,即在一个较大的居民点周围设置几个小居民点,大点称为中心居民村,简称中心村,小点称为居民村。具体作法是一个中心村首先是一个较大的(例如采油厂、采油矿一级)独立的生产单位的指挥中心,规划上确定出行政区、生产区及居住中心区,居住区的规模一般在 500户左右。而在中心村周围每隔2—5公里设置几个居民村,每个村是一个较小的生产单位的指挥中心,人口不足 200户。例如采油一厂地区的铁人二村是中心村,它是原电厂的指挥中心,而铁一村、铁三村(居民村)是铁人村的卫星村。奔腾村是采油一厂三矿的驻地,奔二、奔三村是它的卫星村,还有钻井基地创业庄是中心村,创二、创三、创四是居民村。
在油田开发初期规划指导思想虽然是分散的布局方案,但也注意建设较为集中的工人镇。1962~1964年在让胡路镇的规划中,就将设计院、研究院,油田建设预制生产部门集中建设在这里。萨尔图镇作为指挥中心,也集中建立了类似职工医院、商业局、粮食局等单位。龙凤镇自1962年建成大庆炼油厂后就成为炼厂及其施工各单位的生活基地。这样,3座工人镇(龙凤、让胡路、萨尔图)在 1963年基本形成一定规模,后来在此基础上又不断有所发展扩大。1960年建设中心村9个,共建住宅30万平方米。1964年有中心村18个,居民村70多个,共建住宅140万平方米。1967年末全大庆共有中心村22个,居民村90多个,工人镇3座,共有住宅面积250万平方米。基本形成工人镇、中心村,居民村的三级居民点规划体系。
大庆油田会战一开始,会战指挥部就设在萨尔图,并着手建设了一些办公用房。1964年初决定将指挥部从萨尔图迁到油田以外的让胡路去,并着手建设了部分办公用房。后来基于当时生产任务重,要求急,从便于指挥生产及时决策重大问题的角度出发,油田指挥中心一直设在萨尔图。
1968年到1978年这一时期,油田开发面积逐渐扩大,先后开发了杏树岗南部、喇嘛甸、萄萄花及太平屯、高台子油田。在规划上开始认识到居民点过于分散、规模过小不利于组织居民生活,开始建设比较大的居民点,但在总体布局上仍是以分散建设为指导思想。
1975年建设喇嘛甸油田时,在100平方公里油田上布置了 1个中心村,4个居民村;杏树岗油田总面积为300平方公里,有两个采油厂管理,建了两个中心村,8个居民村。1977年研发建设萄萄花油田时,在100多平方公里油田上建设1个中心村——庆葡村,集行政、队点居住建设于一村,比较好的做到了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为了改变大庆职工的居住条件,1978年在钻井生活基地创业庄建设了大庆第一批混合结构住宅楼,1979年又在龙凤、萨尔图、让胡路 3个镇内及铁人村、乘风庄、友谊村等19个中心村开始建设楼房,1980年扩大到25个村,截至1984年底共有5座镇(萨尔图、让胡路、龙凤、卧里屯、大同)、 40个村建设了住宅楼。随着油田上的井位不断加密,在油田上继续建设非生产性房屋导致油田生产和居民生活矛盾进一步突出,每年进行钻井和油田建设平均需要拆迁10多万平方米,包括住宅、办公室及生产队点在内的非生产用房。而且油井与住宅混合在一起对居住及生产均不安全。1983年开始,在规划指导思想上已经认识到这些问题,在总体做法上不是在所有居民点都建楼房住宅,而是有选择的在较大居民点建设永久性的住宅,并发展区域性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供,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但是还未下大决心彻底调整大庆市居住区的布局。1979年到1983年在油田上共建楼房居住小区36个,总建筑面积 130万平方米,市政府办公楼、大庆石油管理局办公楼也于1983年在萨尔图建成。在萨尔图还相继建成了工人文化宫、游泳馆、儿童公园等。
随着大庆30万吨乙烯工程的建设,卧里屯镇的建成区已由原来的2.5平方公里发展到6.1平方公里,是继龙凤、萨尔图、让胡路之后的大庆第四座工人镇。
为了解决油田建设和城市建设相互争地的矛盾,大庆市从1984年开始停止在萨尔图、喇嘛甸、杏树岗油田纯油区建设非生产性建筑物,全面调整规划布局,居住区建设实行“让开大陆(油田),占领两厢(油田外)”的方针,重点发展油田以外的居住区,解决好萨尔图内非生产建设的动迁问题,新组建的单位均在油田以外设点,开辟了东风新村,扩大了让胡路、乘风庄、八百垧一带居民点,在油田北一区三排至南三区三排之间停止了住宅建设,并从油田内迁走了一部分单位。大庆市的总体规划将现有150个居民点调整为 5个镇(萨尔图、让胡路、龙凤、卧里屯、大同。其中,大同为建制镇。另外,建制镇还有喇嘛甸、高台子)、24个中心村及 27个居民村,使规划布局逐步趋于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