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其它地区勘探
第五节 其它地区勘探
大庆油田所辖的勘探范围,还有黑龙江省47万平方公里,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25万平方公里。其中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的沉积盆地有16个,共25.3万平方公里。这 16个盆地中,除松辽盆地进行过比较系统的石油勘探,并找到了大庆油田外,其它15个盆地有 3个开始钻探,并在海拉尔盆地见到工业性油流。有 1个盆地进行了重磁力普查和地质调查,有10个盆地进行了区域测量和石油地质踏勘,有1个盆地尚未进行勘探。
黑龙江省除松辽盆地以外的中小盆地,建国前后有少数地质工作者做过零星地质调查,系统的石油勘探是从1975年开始的。大庆油田开发研究院成立野外地质队,对所辖盆地进行石油地质调查,为外围盆地勘探收集了大量资料。同年,石油化学工业部组织大庆油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长庆油田、胜利油田所属的5个重力、磁力队,1个综合组在三江盆地东部开展了1/20万的重、磁力面积普查。1976年,又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海拉尔盆地,进行了1/20万重、磁力普查。
1977年,大庆油田抽调3个地震队、1个钻井队到三江盆地进行石油勘探,在三江盆地东部浓江凹陷和饶力河凹陷,完成地震测线340公里,钻基准井3口。
1982年,组织1个地震队在依兰——伊通地堑的方正断陷,完成地震测线 71.7公里。1983年完成地震测线116.7公里,同时钻了1口参数井。
1983年夏季,组织4个地震队在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呼伦湖、呼和湖4个凹陷进行地震普查,完成地震测线837.7公里。1984年又组织5个地震队在乌尔逊、贝尔凹陷作地震详查,在呼和湖凹陷作试验,完成地震测线2532公里。同时组织2个钻井队在乌尔逊凹陷钻2口参数井,10月30日,海参4井获工业油流。
1983年冬至1984年春,组织 1个地震队在伊兰——伊通地堑的汤原断陷作了地震普查,完成地震测线132.1公里。
1985年在虎林盆地进行了高精度航空磁测、重力、大地电磁测深。在海拉尔盆地钻 5口探井,均见到不同的油、气显示。
此外,根据石油部安排,1967年3月,大庆油田组织勘探队伍到辽宁省下辽河盆地组织673厂,有钻井队2个,地震队1个,试油队2个,并有运输、安装、供应队各1个。包括机关在内共有职工397人。人员、设备及器材于当年4月到达下辽,与其它省石油勘探单位合作,经过几年的勘探,建成了中国又一个石油工业基地。
1979年根据石油部指示,大庆派出10个加强地震队,到内蒙古自治区二连盆地进行地震普查。在马尼特和腾格尔两个坳陷共完成地震测线1135.6公里,查清了坳陷的基本构造格局和基底断裂特征,评价了坳陷的石油勘探前景。1980年又派出10个加强地震队,在马尼特坳陷作地震详查,完成地震测线 971公里。取得了反射层资料,查清了区域构造形态与周围岩相的接触关系;查明了它的各个沉积层厚度、分布范围、断层性质、延伸情况和各构造层局部构造的幅度和大小。
本节着重记述三江盆地、依兰——伊通地堑、黑龙江中小盆地和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盆地的石油勘探情况。因下辽和二连盆地已不属大庆油田勘探范围,故不作记述。
一、三江盆地
三江盆地位于黑龙江省东部,是黑龙江、松花江与乌苏里江三江的汇合地带,面积为36360平方公里。
解放前,只有少数地质工作者在盆地边缘作过地质调查及煤矿、石墨矿调查。建国以后,为加速国民经济建设,开发地下宝藏,进行了一系列有计划、大规模的多工种、多方法区域地质调查,但仅限于盆地边缘。
1958年到1960年,松辽石油勘探局先后两次组成 111地质队对鸡西、双鸭山、鹤岗等盆地进行调查。同时调查了三江盆地的五卧虎立山、二龙山、抚远、勤得利等地区,共作了2983公里的野外观察路线,观察点 146个。对萝北凤翔群、宝清中泥盆统、五卧虎立山石炭一、二迭系,鸡西、倭肯、鹤岗、二龙山上侏罗系,共采集样品4810块。对样品进行了生油指标、储油物性及密度、磁化率等项目的分析化验。从松辽盆地中生界含油的概念出发,认定三江盆地内有中生界,是寻找油、气有希望的地区,第三系也是有希望的含油层系之一。
1974年至1975年,大庆油田科学研究设计院对三江盆地及周围露头进行了踏勘和标本采集,对群众报矿的油苗进行了落实。
1975年5月至1976年 5月,大庆油田成立三江勘探会战前线指挥所, 在三江盆地东部开展1/20万的重、磁力普查。完成重力测线6396公里,重力测点5046个,磁力测线7292公里。磁力测点3980个。
1977年10月,大庆油田派出3个地震队和1个钻井队对三江盆地东部坳陷浓江和饶力河进行勘探,完成7条地震剖面共340公里测线。钻基准井3口,进尺5142.92米,钻井取芯进尺333.30米,岩芯长262.11米,收获率78.6%。
通过勘探,对三江盆地的形成、构造格局有了基本认识;发现浓江凹陷有 5个地震反射层,饶力河凹陷有 3个地震反射层;建立了地层层序,划分了地层时代;了解了生油、储油、覆盖组合条件和区域岩相特征。
二、依兰——伊通地堑
依兰——伊通地堑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构造单元,它贯穿黑龙江、吉林、辽宁 3省东部,为北东40—50度方向延伸的狭长巨型新生代裂谷盆地。穿越黑龙江省境内部分称依兰——舒通地堑,简称依舒地堑,面积为6478平方公里。地堑内普遍沉积新生代陆源含煤碎屑地层,多处迭合中生代巨厚陆源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地层,基底为华力西期、燕山期花岗岩和古生代海相地层,地堑最大厚度 4550米以上。根据基底升降和盖层厚度差异划分出5个一级构造单元,即汤原断陷、依兰断陷、方正断陷、尚志断陷和胜利断陷,面积分别为3320、500、1458、630和570平方公里。
地堑内外地势高差悬殊,构成典型的 “U”字型谷地,地堑内水系发育,湖泊、沼泽遍布。
依舒地堑地质勘探工作开展较早,围绕煤田的勘探和开发,曾做过大量区域地质测量、钻井和地球物理工作,也做过一些石油地质调查,但正规的、全面的石油地质勘探是从1980年开始的。
1980年,大庆科学研究设计院地质队,开始对该地区进行资料收集工作。1981年 6月24日至 7月12日对尚志至依兰地区进行剖面和露头观察,编写了报告。论述了地堑内地层和构造特征,划分5个一级构造单元,分区做出了油、气资源评价,指出方正断陷和汤原断陷为较有利含油、气远景区,下第三系达连河组为主要生油目的层。
1981年冬到 1983年春,大庆石油管理局物探公司,先后两次在方正断陷做地震测线200.9公里,发现5套反射标准层,基本搞清了基底起伏、局部构造和断裂分布。
1983年冬至1984年春,组织1个地震队在汤原断陷施工,完成地震测线132.1公里,发现沉积岩厚度超过5000米。1983年,大庆科学研究设计院地质队以方正断陷为重点开展了多方面的石油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并先后对老尖山、李大房子的油、气苗进行了调查、核实,采集15个油样、 6个水样、多块岩样并进行分析,证实断陷内有油、气生成。1983年夏,大庆钻井一公司32641钻井队,在方正断陷钻了方参1井,到1984年10月,在井深3046米钻遇侏罗系地层完钻。钻井资料表明,方参1井钻遇地层粗碎屑发育,泥质岩较少,均见微量天然气。
1985年在方正断陷会发恒凹陷钻了方参2井,完钻井深3450米,钻遇地层及岩性与方参1井基本相同。
三、中小盆地
黑龙江省沉积盆地很多,这些盆地都是中生代或中、新代形成的断陷盆地,基底为海西期褶皱。基底岩性为古生代或更古老的变质岩或海西期花岗岩。一些盆地含大量的煤,是黑龙江省主要的煤炭基地,其中一些盆地已成为石油勘探的对象。
19世纪在一些盆地开展过以找煤为重点的煤矿地质调查。建国后,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及以找煤为重点的多工种、有计划、有步骤的全面地质工作,还进行了钻探。除发现大量煤以外,还发现多种沉积矿藏,但系统的石油勘探进行得较晚。
1959年对鸡西、双鸭山等盆地进行了石油地质调查。
1975年到1983年,大庆科学研究设计院地质队对鸡西、勃利、东宁、虎林、嘉荫等盆地进行了踏勘和露头观察,采集了一批岩样标本进行分析化验,并收集整理前人的资料,对盆地进行了评价。
1983年,石油部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地质所应用板块理论,对中国东北盆地分类,进行了石油地质评价。
1985年在虎林盆地进行了高精度航空磁测、重力、大地电磁测深等地震勘探。
(一)嘉荫盆地
嘉荫盆地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分属瑷珲、孙吴、逊克、嘉荫4县,面积11450平方公里,是古生代稳定的地台型沉积①。南部为海西期褶皱基底,火山和断裂活动比较剧烈。中生代侏罗纪中期开始,盆地统一进入断裂期,沉积了一套火山碎屑岩及含煤地层。下侏罗世为陆相含煤沉积阶段,沉积了一套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夹薄煤层或煤线。下白垩世地层为坳陷型沉积,嘉荫盆地为湖相沉积,岩性是灰、灰黑色泥岩及灰绿色泥岩、砂岩等,厚度20—200米。 上白垩世地层为一套杂色河流相沉积,第三纪缓慢下降,沉积了一套黑色泥岩、灰色砂岩夹煤层,厚度300米。用沉积岩体积法计算,嘉荫盆地的远景石油地质储量为1.037—2.669亿吨。
(二)漠河盆地
漠河盆地位于黑龙江省北部,面积3万平方公里,中国境内面积为 2.32万平方公里。系中生代形成的断陷盆地,侏罗纪末已封闭。中国境内中、上侏罗系为陆相②地层。中生代地层厚1万米,基底为加里东早期③。
盆地中生代地层巨厚,北部又为海相④地层,可生成油、气。用沉积岩体积法计算,漠河盆地的远景石油地质储量为0.712—2.676亿吨。
(三)虎林盆地
虎林盆地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乌苏里江边,大部在虎林、饶河两县境内,面积为8330平方公里。盆地是中、新生代形成的断陷,主要沉积层为中下侏罗统龙爪沟群,为海陆交相碎屑沉积。下白垩统猴石沟组为碎屑沉积。中、下侏罗统厚4000米以上,有发育好的暗色泥岩和砂岩,见到大量的植物化石和海相动物化石。经化验,泥岩中有机碳含量大于1%,推测向南、向东坳陷部分可能生油岩更好,但砂岩致密,孔隙度、渗透率小。按沉积岩体积法计算,虎林盆地远景石油地质储量为0.349—0.688亿吨。
(四)鸡西、勃利、双鸭山、宝清盆地
这4个盆地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佳木斯隆起上, 基岩由下元古界地层、花岗岩及古生代地层组成。面积依次为3730、6020、587、900平方公里。
沉积主要由中、上侏罗统的鸡西群海陆交互含煤碎屑沉积,局部有海相夹层。白垩系下统桦山群是一套粗碎屑和火山碎屑沉积。
这4个盆地均产煤,是黑龙江省的主要煤田所在地。 盆地的沉积岩有一定的生油能力,暗色泥岩的有机碳含量 1—2%,砂岩发育,但孔隙度小,渗透率低。因埋藏浅,向煤质转化,对生油不利,但这类盆地可望找到一定的天然气。
——————————
①地台是指地壳构造运动不强烈,相对稳定的区域。地台型沉积即是在稳定地块上的沉积。
②指大陆沉积环境及在大陆中形成的沉积物和沉积岩特征的综合。如松辽盆地属于大型陆相湖盆沉积。
③加里东构造运动是地球形成以来的大规模的造山运动阶段之一,距今 1000—451百万年。加里东早期即是指加里东运动早期,1000—570百万年期间。
④指海洋沉积环境及在海洋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和沉积岩特征的综合。如渤海湾盆地属于海相沉积盆地。
(五)孙吴地堑
孙吴地堑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大部在孙吴和德都县境内,呈东北向延伸,为松辽盆地向北延伸的一个地堑,北接嘉荫盆地,地面没有严格的界线,面积约2590平方公里。
地堑既窄又浅,已有花岗岩出露在两侧,从得到的资料来看,地堑含油、气的希望较小。
(六)东兴、伊春、东宁、老沟等盆地
这些盆地是位于张广才岭和大、小兴安岭上的断陷盆地。勘探工作尚少,有待进一步开展地质调查。
四、海拉尔盆地
海拉尔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西南部,盆地东到大兴安岭的伊敏河两侧。西至呼伦湖西岸,北至海拉尔河附近,南端伸入蒙古境内。在中国境内的面积为 40550平方公里。盆地内地形起伏不大,地面平均海拔600—700米,草原辽阔,是优良的牧场。因地势低平,又有海拉尔河、伊敏河、辉河、乌尔逊河流过,低洼地、沼泽、湖泊较多,给野外作业带来不少困难。地域内人口稀少,交通不便。
1865年开始,就有中外地质人员对海拉尔盆地进行过零星的矿点调查。1958年在盆地边缘进行过以找煤为中心的地质调查。
1959年,石油部松辽石油勘探局109队对地质资料进行了搜集研究,并编写了报告。
1960年,地质部石油局第二普查大队组成的 4个分队对海拉尔盆地及周边地区进行了石油地质普查,钻井17孔,在贝1孔每小时喷天然气30公升。
1976年,大庆油田海拉尔勘探会战前线指挥所综合地质队和石油部物探局的 5个重、磁力队对盆地进行了详细的地质调查,目的是搞清盆地的生油和储油条件,调查落实油、气藏,进行海拉尔盆地含油、气远景评价。当年完成重、磁力基准线2134公里,普通线6200公里,踏勘2500公里,观测地质点350个,采集岩石物性标本349块、地质古生物标本 150块,描述钻孔岩芯2口935.66米,调查油、气藏5处,采集水样 2个。在此基础上,编写了“黑龙江省海拉尔盆地地质物探综合报告”。
1984年,大庆石油管理局物探公司 5个地震队在乌尔逊、贝尔凹陷作1×2公里的地震精查,完成地震测线2518.5公里,钻井一公司两个钻井队在乌尔逊凹陷完成了海参 1井的钻探,完钻井深3501米。海参4井钻至2006米下技术套管,并对发现的9个油层进行测试,获日产 6.4吨的工业性油流,原油呈绿色。
1985年,在全盆地完成 2×20公里的高精度航空磁测,控制面积4700平方公里。在呼伦湖湖区作1×10公里高精度航空磁测,控制面积 2000平方公里;在贝尔、红旗、乌尔逊、乌固诺尔等凹陷作地震详查和普查,还作了贯穿盆地的3条地震大剖面,累计完成地震测线 3123.5公里;在贝尔凹陷作化探剖面10条,线距6公里,点距 0.5公里,剖面累计长261公里,控制面积250平方公里;钻预探井6口,累计进尺14335.8米,乌尔逊的5口探井均见到不同的油、气显示,其中乌1、2、4三口井有17米以上的油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