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工程设计

第二节 工程设计



  一、初期设计

  1960年10月,会战领导小组在《1961年松辽地区原油生产、地质勘探、基本建设规划》中提出:总目标是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在油田建设中实行“三边”方针,即边勘探、边建设、边生产。贯彻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原则,力求上得快,省材料,高质量。根据油田开发初期存在的各种困难,规划提出要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用于确保油田长期稳产的油田注水和油气集输等重点工程。
  1961年12月,从油田实际出发,确定了新的油田建设原则,即:地面建设服从地下需要;地面建设应以集、输、注系统为核心;油田建设应该充分掌握和利用自然特点。根据这些原则,提出了对油田建设的总要求。一是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除严重影响生产和极不合理的工程外,应尽量在现有基础上完善改建,达到完全配套的要求;二是地面服从地下,先注水后采油,保持地层压力。实施密闭集输,采多少储多少,分输分储,优质低耗;三是以集、输、注为核心,建成原油集输、储运、供水、注水、供电、通讯、公路、机修八大系统。在布局上分区集中,留有余地,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四是矿区燃料自给自足,加热和保温并举,以保温为主,充分利用热能,提高热效率,节约燃料。
  在大庆会战初期,按照制定的油田建设方针、原则和要求,设计人员对油田各项地面建设工程进行了设计。当年设计人员遇到的第一个技术难题,就是原油的集输和储运问题。大庆原油的特点是“三高”,即高含蜡、高凝固点、高粘度,在地面摄氏28度就流不动,大庆又地处寒冷地区,集输和储运这种原油都是个问题。国外此类原油,是采用“热水加温双管流程伴送”。按国外方法集输、储运就需要大量锅炉和钢管,投资大,建设速度慢。面对这一难题,在北京石油学院教授张英主持下,由大庆石油设计院工程师宁玉川等设计人员与采油工人相结合,在现场调查了232口油井的情况,取得了8万多个数据,先后攻克了油井保温、管线回压、土壤传热等多种技术问题,独创了一套符合大庆油田特点的单管密闭油气混输工艺流程。在设计过程中,为了测得准确的土壤传热系数,工程师谭学陵等5人组成的测温小组,用 10个月时间,在油田1600个观测点取得 5万多个数据,经一千多次反复分析验算,确定了大庆地区准确的土壤传热系数,弄清了原油在管道内输送时的温度变化情况。设计人员还深入油田各个井场,测得大量的回压数据,经过验算,求得了合理的输油管径。1960年冬季,设计人员在由采油工人土法上马,自己创造的“长烟道”、“热风吹”等7种炉型的207座炉子上,进行反复调查测试,于1961年设计成功一种水套式加热炉。这种炉子利用井口分离的天然气作燃料,采用热水循环进行保温,操作简易,安全防火。这种单管密闭油气混输加水套式加热炉的集输工艺流程,大庆给它命名为萨尔图流程。
  大庆油田在原油储运工程设计中,为了掌握原油外运时的降温规律,1961年冬季技术员蔡升和助理技术员张孔法、工人许廷刚,跟随油罐列车,从大庆到大连,往返5个来回,行程1万多公里。他怀抱温度计,每小时测一次风速,每停车1次量1次油温,共测得大气温度800多次,风速600多次,取得油温变化数据1400多个,准确地查清了原油外运中的温度变化规律,为确定合理的装油温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当年曾被传为“万里测温”的佳话。在油库设计中,技术员王长令主动当了3个月的装油工,在同工人结合和亲自参加生产实践中,总结和提出52条改进意见,成功地设计出了中国第一座无梯栈轿。



技术员蔡升在飞驰的油罐列车上测风速

  1962年末,大庆油田根据 3年试采的生产实践,经反复研究,分析对比,进一步确定了油田开发建设的实施原则:
  (一)地面建设应坚持“地面服从地下”,以油气集输和油田注水两大系统为核心,设计出能适应油田油层动态变化的工艺流程,并统一布局其它系统,使之便于生产管理,便于生产操作,便于调整、维修。
  (二)油田建设必须立足于头等的工程质量。为保证油田长期安全生产,应遵守质量第一的方针,扎扎实实地进行地面工程建设。各种建筑物基础要牢固,各种管道容器焊接要坚固、耐压。拉力弯曲等机械强度必须合乎规范要求。
  (三)大庆地处寒冷地区,原油凝固点高、含蜡高、粘度高,从井口到油库的各个环节必须加热保温。
  (四)油田沼泽地多,夏秋多雨,地下水位高,土质含盐碱量大,腐蚀性强,必须做好管道防腐。
  (五)油田面积大,地面工程量大,必须以原油生产为中心,分期、分批、分区、分片正规地进行建设,分片成龙配套。建成一批,投产一批,不留尾巴,充分发挥生产能力和投资效果。
  (六)基建设备立足于国内,尽可能采用国内设备和装备,逐步实现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非生产人员。建设中要尽量采用预制化、装配化和机械化施工,加快建设速度,减少人力,节约投资。
  (七)充分利用油田伴生气,除作为油气集输加热燃料外,多余的天然气加以回收,作为工业和民用燃料。

  二、总体设计

  1960年 4月,大庆油田在制订勘探方案的过程中,在萨尔图油田中部开辟了一块生产试验区。在生产试验区内,安排了包括东油库在内的 116个建设项目,建成75万吨原油生产能力。具体项目有集油管线128公里,转油站8座,注水站2座,配水站22座,形成油库储油能力3.7万立方米,综合供水能力10万立方米/日,供电能力5500千瓦。
  1960年10月制定了基本建设规划(草案)。根据油田建设方针和石油部控制指标,规划1961年新钻生产井350口,注水井173口,观察测压井77口。钻井进尺100万米,其中生产井 80万米。新增生产能力135万吨,全年生产原油300万吨,年底日产油达到1.68万吨。
  按照以上生产规模,对1961年油田建设各项工程进行了安排。
  (一)油气集输采用单井计量、油气混输的“萨尔图流程”。修建中转站13座,集油管线355公里,井口安装603套,容量为20万立方米的油库和相应的火车装运设施。
  (二)注水工程采用分散井组注水,建注水站2座,注水管线57公里。
  (三)供水量达到5.6万吨/日,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供水方案。1961年打水源井 124口,建水源2个,分散供水处42处。
  (四)供电。按分散井组注水方案,年底供电2.95万千瓦。安装1500千瓦机组 4台,6000千瓦列车电站1座及相应的输变电工程,接通哈尔滨至大庆22万伏高压输电线路。
  (五)机修。安排综合机修厂1座,中型机修厂7座,小型保养站4个,机修点51处。
  (六)通讯。在萨尔图建立自动电话及载波通讯。
  (七)道路。由滨洲线向南北两个方向修建公路两条,全长52公里,修筑井排公路86公里。
  (八)文教科研。建石油学校1座,中等专业学校1座,普通中学 1座,小学、幼儿园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
  (九)民用住宅建设42万平方米。
  1961年12月,完成《萨尔图油田 160平方公里建设规划设计》,规划了自北一区一排至南一区四排之间160平方公里内,设计注水井4排204口,生产井 16排547口,原油生产水平500万吨/年。原油集输、脱水及外输系统均按70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设计。注水系统保证年注水1000万吨,日注水能力4万吨,日供水6万吨。供电系统建成2.8万千瓦的输变电系统。建筑房屋100万平方米,分区集中布置中心村和居民点。相应发展机修、道路、通讯、消防、绿化及建筑材料工业。
  1963年 6月制订了《大庆油田第一阶段油田建设规划》,提出第一阶段开发萨尔图油田北部和中部,总计330平方公里,实现年产原油1000万吨。到1965年底提前1年实现,油田达到年产原油1000万吨,开发面积动用265平方公里。3年完成总投资 3.6亿元,钻井1469口,其中油井932口,注水井537口。
  1965年7月制订出《大庆油田1966~1970年建设规划》,规划要求继续开发萨南175平方公里,开发杏树岗油田北部纯油区。开发总面积480平方公里,钻井1600口,完成基建投资2亿元,油田维护工作量4.9亿元,达到年产原油1300万吨规模。
  根据第二阶段规划,1965年 9月制定了1966~1970年大庆油田地面建设实施计划。油田建设职工排除“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如期完成计划,到1970年底,油田建成年产原油2600万吨生产规模,日产原油65951吨,日注水能力108315吨,当年生产原油2118.4万吨。
  1971年7月,大庆油田制定了第四个五年计划,总的目标是在1975年建成 4792.9万吨生产规模。5年中原油产量平均每年增产450万吨,新建油、水井5803套,原油集输和注水管线5797公里,原油集输处理和注水泵站 124座。萨、杏油田建设重点由纯油区转入过渡带,重点开发喇嘛甸油田。
  在“四五”计划的指导下,以后相继编制了《1971年油田地面建设规划》、《萨北过渡带建设规划》、《146地区地面调整规划》、 《136、159地区地面调整规划》、《四五期间供电规划》、《喇嘛甸油田地面建设规划》等。
  到1975年底,大庆油田累计建设油井3569套,注水井1759套,原油站库 170座,注水站33座,变电所37座,水源13座,含油污水处理站 9座,敷设油、气、水管线9298公里,架设输电线路1700公里,通讯线路7600公里,建设公路440公里,房屋竣工面积420万平方米。
  1976年,在制定大庆油田建设规划中,执行革新、改造、挖潜的精神,强化油田注水,改造油层,强化采油,实施全面配套,确保油田稳产高产。按照“简化前头,完善后头,密闭集输,三脱三回收” (即简化井口工艺,完善泵站和石油化工配套,实施密闭集输流程,对油、气、水实行三脱三回收)的原则,对原有流程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造。
  1977年7月,完成《大庆油田1977~1980年地面建设规划》。围绕“高产 5000(万吨),稳年十年”这个总目标,根据石化部指示精神,对规划设计进行部分调整,对列在1979年实施的原油集输、注水、供排水、供电工程,提前于1978年实施,本着“先肥后瘦,先近后远”的原则,于1978年到1980年间,把葡萄花(北部)油田、太平屯油田、高台子油田和杏西油田投入开发建设,1980年建成300万吨生产规模。为此编制了《葡萄花油田北部建设规划》。
  到1980年底,已投入开发的萨尔图、喇嘛甸、杏树岗、葡北、太北 5个油田,共建成原油生产能力4903万吨。油田地面建设工程,建成油井4694套,注水井2305套,各种油站 458座,油库8座,各种水站79座,水源19座,油田气压气站4座,各种变电站73座,各种油、气、水管线11998公里,各种供电线路3839公里。
  1981年起,采油综合含水达60%,进入高含水开采期。为了继续保持原油稳产,1981年5月,设计院提出了《大庆油田1981~1985年地面建设规划》。
  (一)在北三区、喇嘛甸、高台子油田区块,投产油、水井573口,形成198.2万吨生产能力,弥补老井产量递减。
  (二)扩建原油脱水、污水处理、注水、供水、供电能力。
  (三)以国外引进的16套油、气处理设备安装为主体,在杏、喇、萨北油田配套建成油、气回收系统和原油集输密闭改造系统,降低油、气损耗。
  (四)提高注水泵效,抓紧供电网络改造,降低原油集输、脱水温度,提高锅炉热效率,节约能耗。
  (五)完善油田计量系统,加快道路建设,扩大机械化、预制化、装配化施工。
  1982年9月,编制了《外围油田试采规划》,决定对宋芳屯、朝阳沟、龙虎泡3个油田进行试采,摸索经验,准备开发。
  1985年,“规划”全部实施后,大庆油田原油年产量达到5529万吨,实现了10年稳产。

  三、流程设计

  (一)萨尔图流程

  1960年 3月,大庆石油会战开始后,北京石油学院教授张英,基建指挥部设计室宁玉川、胡学尧、冯家潮等根据会战领导小组的指示精神,提出了“萨尔图流程”原始设计方案。在康世恩副部长主持下讨论 6次,决定在萨尔图油田进行工业性应用。该流程在应用中相继解决了加热保温、井口计量等问题,广泛应用于萨尔图、杏树岗油田。从1960年到1971年,从萨北四区十排到杏南十二区五排,共110个井排,2339口井采用了萨尔图流程。
  实践证明,单管混输的萨尔图流程具有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两个特点。单管集输节省管线,油、气混合便于输送,利用伴生气加热节约燃料,密闭输送降低损耗。
  1976年以后,原油含水进入中高含水期,原有的萨尔图流程由于产液量成倍增长回压升高,影响油田的正常生产。按照油田建设规划,原建萨尔图流程的老油区,采用截短、缩短半径的方法进行改造。已开发区除杏树岗油田南五——南八区采用小站流程外,其余绝大多数老油区均采用改造后的萨尔图流程。已改造的萨尔图流程与小站流程相比,每口井节省投资2.94万元,钢材10吨,劳动日40个。并且工艺简单,工程量小,各采油厂都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设计,自行施工。

  (二)小站流程

  1970年后,萨尔图、杏树岗油田的开发重点由纯油区转向过渡带。根据过渡带原油粘度高、凝固点高,油井自喷能力差,产量低且变化大的特点,开始了掺热油小站流程 (也称双管掺液流程)的试验。并在萨尔图油田北部过渡带正式推广应用。
  1973年在喇嘛甸油田开发建设中,全面采用了井口加热、高压热油洗井、双管掺液的小站流程。这种流程井口加热取之于萨尔图流程,单井进站集中计量又似萨北流程。正常生产时油井生产混合物通过井口加热炉升温至50—70℃,然后通过出油管线和热洗管线混输到计量站。
  1977年开发建设杏南纯油区(杏十三区)。油区产能低,油层薄,单井产量小,且变化幅度大,油井油压低。经过多种流程的综合对比,选用了单井进站、集中计量、热水伴随、二级布站的三管热水伴随流程。这种流程特点是井口至计量站敷设 3条管线,热水管线单独保温,回水管线与出油管线联合保温,供热系统设在联合站。以后在葡萄花、太平屯、高台子等外围油田都采用了三管热水伴随流程。
  1978年以后,又相继设计出掺活性水流程、井口加热单井进站流程、单井不加热集油流程3种流程。这些流程均为小站流程,都还处于生产试验阶段,尚需配套完善。
  从1960年到1985年的26年中,大庆油田采用的地面油气集输流程中,小站流程占 70%,萨尔图流程30%弱。原来采用萨尔图流程的1613口油井有3096改为小站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