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铁路运输

第三节 铁路运输


  1960年后,大庆铁路地区的运输业务量增长较快。东部线让湖路、萨尔图、龙凤、卧里屯站的运量增长尤为突出。1960年前4个站每天装卸车 1—2辆,办理客运也为数不多。1960年以后,日装卸车达200—300辆左右。1973年前,大庆牛产的原油绝大部分是通赶铁路运送全国各地。1974年“八三”长输管道开通后,铁路原油运输量减少,市政建设的大最建筑材料和人民生活日用品则成倍增长,使卸车量由1973年的平均每天320多车,增加到1974年的平均每天900车;旅客接送1973年每天平均1.9万多人次,1975年后逐渐增加到2万人次左右。到1985年的26年间,大庆铁路地区共装卸857万余车货物,发送6010万余人次。
  
大庆铁路地区主要运输指标完成情况表
  表63



  一、运输管理

  大庆铁路地区的运输管理在建国初期实行计划管理和经济核算。管理权限实行“一长制”,站段的人、 财、物等各项工作的决定权,都集中到站、段长一人身上。 60年代前期,推行了“两参一改三结合” (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干部、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大庆铁路地区的二、三等站段推行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和职工代表大会制。“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管理处于混乱状态,有的站段事故不断。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逐步恢复了60年代前期的管理制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庆铁路地区的12个主要站段,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即运输、技术、设备、安全、劳资、计划、财物和教育八大管理。各站段结合实际情况和业务特点建立了各级岗位专责制和经济责任制。制定了分局与站段、站段与车间、车间与班组、个人的“包保合同”,提高了管理水平,促进了安全正点运行和各项生产任务的完成。

  二、枢纽运输组织改革

  大庆铁路地区枢纽运输组织改革工作,一直围绕着适应大庆生产建设发展的需要来进行。60年代初期,大量的物资设备集中到达,造成卸车困难,物资积压。铁路职工深入一线,在组织运输会战的同时,进行调查研究,寻求合理的运输方案。经过几年建设,扩建了大庆站,新建了让湖路和龙凤站,解决了到货量大、集中的矛盾。随着石油和石油化工的发展,对原油采取组织原油列车的方式运输。针对化工产品种类复杂,去向分散,到站零星的特点,采用直达化运输办法。组织同一方向、到达同一解体站,变多头发送为单头发送。
  1979年以来,随着大庆城乡住宅和生活福利设施建设的增加,铁路运输由组织大量装车转向接运大量卸车,运输量与运输能力出现了新的矛盾,1981年 8月曾出现货车大量积压,形成排不出接不进的被动局面。在这种情况下,齐齐哈尔铁路局组成大庆枢纽运输组织调查研究工作组,到大庆地区蹲点研究。在掌握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制订出《大庆枢纽运输组织改进方案》,从同年9月份起分步骤贯彻执行。

  (一)卸车组织

  1981年 9月23日,齐齐哈尔铁路局运输处在大庆召开了加强到货组织,扩大卸车能力的座谈会。分析了大庆建筑材料供应数量逐年上升,供应点分散多达600个,接卸集中在4个大站的3个特点,确定了扩大接卸能力的措施。
  1、分片供应,合理到达,减少货物在滨洲东部线的对流运输。 经查阅大量资料证明,多年来银浪到大庆间同品种物资的对流比较严重。仅1981年 9月份计划中的砂石对流就有1551辆车,浪费运力,多花运费,又增大了运输紧张的状况。为此决定,从四平以南发往大庆的物资,在太阳升和银浪站卸车,从四平以北发往大庆的物资,在大庆和让湖路站卸车;加大辽宁和吉林省南部和西部定货;充分利用让通线,缓和东部线的压力。通过货流改造,1982年1月至4月,比1981年第三季度,每日平均减少货物对流36辆车。
  2、均衡运输,扩大接卸场地。 在大庆枢纽的卸车能力达到饱和的状态下,组织月间均衡进货;大庆物资系统昼夜均衡卸车,车站及时取送;简化捣调货位,保证取送作业安全畅通;定各站接卸能力,选定卸车与停车时间最优配比,按月控制到货计划数量。

  (二)罐车组织

  1981年 9月10日,齐齐哈尔铁路局和大庆经委联合召开了由双方有关部门参加的石油运输协作座谈会,以加速石油运输和卸车管理为议题,分析了石油运输增长的趋势和作业组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商定了组织油罐列车,扩大编组,增设车辆段检查组织等11项决议。
  1、组成让湖路至甘井子间原油列车。让湖路车辆段,选扣了 G12型粘油罐车300辆,组成八组原油列车。在计算了牵引定数可能增大的基础上,取得锦州、沈阳两铁路局的同意和考虑卸车单位承受能力,将铁道部原来规定的每列车编组45辆扩大到46辆,加装 4辆宿营车,增设32名检车乘务人员,包检包修。仅此1项,每年可节省运输用车2738辆,多挂出730辆。
  2、调整原油列车装车场地。原来从让湖路往龙潭山、阿什、吉林北的每天2列原油列车,自1981年10月改在让通线的林源站装车。既缓和了让湖路站作业紧张的状况,又节省了让湖路站至林源站间40公里的运费支出。
  3、增设零散罐车包检包修组,建立罐车修管用责任制。 针对零散罐车排油系统质量低的现状,齐齐哈尔铁路局于1981年7月27日、8月1日,分别对让湖路、龙凤站各配属6名零散罐车包检包修人员,三间房车辆段配属7名罐车检车员, 并与大庆石油管理局签订了罐车检修、使用负责制的协议。规定铁路对送入油库的卸车保证技术状态完好,外观检查达到质量良好;油库对检车人员签字送入的罐车不得拒绝装车,装油工人要按定员定岗,做到送入一批装一批,保证按时完成装车任务。同时,建立了经济赔偿制、竞赛奖励制、检修罐车回送办法等。

  (三)机车运用方式

  1981年10月10日18时,齐齐哈尔铁路局在全路实行了新的运行图,将滨洲东部线改为四班包车包线驻班制后,出现了机车运用过死,东、西部线不能套用,机车乘务员劳动效率降低,机车质量下降等现象,运输能力进一步紧张。为了扭转这一状况,齐齐哈尔铁路局重新编制了分号列车运行图。把原昂昂溪机务段担当的三间房至安达区间的机车交路从让湖路断开,实行安达至让湖路间列车由让湖路机务段担当,让湖路至三间房列车由昂昂溪机务段担当。机车乘务员仍改为三班半这一方案。于当年11月25日18时实行。机车运用方式的改革,提高了机车的运用效率。如1981年 12月到1982年4月昂昂溪机务段和让湖路机务段的机车日行车公里比1981年11月平均提高30.5公里。同时,增加了机车包车台数,仅昂昂溪机务段就节省16个班,计48人,等于多包4台机车。

  (四)列车工作组织

  1981年9月5日,齐齐哈尔铁路局发出齐铁运 (81)426号文件,对让湖路站特定编组计划,大庆枢纽卸后空车挂线开车,组织到大庆地区的建设物资均衡运输,都进行了改进。
  1、让湖路站特定编组计划。 规定东部线上行沿摘列车从三间房始发不准挂让湖路到站及让通线车流;大安北开往让湖路的沿摘列车不准挂让湖路到站及以远车流;齐齐哈尔铁路局装往大庆地区的整列建设物资,按品类分组,禁止品类间混编;海拉尔铁路分局装往大庆地区的建设物资,按同一到站、同一品类整列和成组挂运,直接到达。
  2、大庆枢纽卸后空车挂线开车。规定向哈尔滨铁路局排空3条运行线,向三间房排空 5条运行线,三间房向齐北排空2条运行线,向滨洲西部排空4条运行线。
  3、建设物资均衡运输。指定齐北线富裕和冯屯装往大庆地区的建设物资使用2条装车运行线,并在三间房中转站固定2条接续运行线;滨洲西部装往大庆地区的建设物资,使用4条运行线,并指定高台子、古里金、吉新河3站使用1条线,龙江、白山、黑岗3站使用1条线,碾子山运量较大,自己使用1条线,其余各站还备用1条线。从运行线上保证到货时间的均衡。
  加强分界站的列车工作组织。安达口经与吉林和哈尔滨铁路局协商,将装到大庆枢纽的建设物资组成同一站直达,并指定4条直达运行线。从1982年2月24日到 6月末已开行大庆同一到站的直达建设物资371列。从4月份起基本做到了每天4列。
  太平川口从郑家屯接入到让湖路以远的车流,从原有4条运行线增加到7条。通辽接到让通线的列车过去运行图没有定线,根据大庆到货量的不断增加和山西煤炭的北上,相应的增加了4条运行线。
  1982年4月,齐齐哈尔铁路局修改了滨洲东部、平齐、让通3条线路的运行图,5月 20日新运行图实行后,加速了机车车辆的周转。滨洲东部线原图旅行速度由27.6公里提高到31.3公里。安达、让湖路站中转时间由原图3.9小时缩短到 2.9小时以内。固定机车日车公里由325公里提高到371公里。太平川分界站中转时间也由2.9小时缩短到 2.4小时。缓和了分界站和大庆枢纽作业能力紧张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