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公路建设 大庆地区公路建设季节性强。冬、夏温差最高达摄氏70度。沥青、水泥、砂石路面在春末、夏季和初秋季节内修筑,冬季是路面施工禁期。沥青、水泥路面施工期为4月16日至9月30日,良好作业天数110天左右;砂石路面施工期为4月16日至10月 15日,良好作业天数120天左右;路基土方施工期为4月16日至10月15日,良好作业天数130天左右:桥、涵施工期为 4月16日至10月15日,良好作业天数120天左右。
大庆气候寒冷干燥,冬长夏短,每年10月下旬至第二年 4月下旬为结冰期,封冻时间长达6个月,冻土层深达2米,冬季最低温度达 -36.2℃。沥青混凝土和沥青贯入路面冬季多横裂纹,修筑水泥混凝土路面每4米留一缩缝,100米留一涨缝,以适应高寒地带的冷缩热涨。每年 5月初为道路翻浆期,6月初开始煞浆。公路建设受自然条件限制较严。
一、筑路施工
1960年修筑的公路全部是土路。由黑龙江省交通厅设计,采用人工方式,锹挖、镐刨、肩担,就地取土修筑。当年修建和建成土路121.2公里。
1961年开始修筑砂石路面。砂石由碾子山、小岭等地外进。各条线路均由黑龙江省交通厅设计,由省驻大庆公路工程公司施工。到1963年底,修筑小雨能通车的中级路面 110.5公里。同年,试验修筑渣油贯入式路面获得成功。
1964年,集中力量修筑晴雨都能通车的黑色路面和砂石路面公路。当年修筑中级、次高级路面48.3公里。1965年,公路设计改由大庆设计院承担,大批购进沥青、砂石等建筑材料和汽车洒布机、内燃压路机等,筑路设备得到更新。这一年修筑晴雨天都能通车的次高级路面77.3公里。1966年又修筑80.8公里。
1967年,因“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公路建设处于瘫痪状态,仅修筑公路 8.2公里。直到1974年才出现回升局面,当年修筑公路34公里。
1975年从日本引进1台HA—36摊铺机,自制1座沥青碎石拌合楼。从此,便开始改建、大修老路和修筑沥青混凝土路面公路。到1976年底新筑、大修、改造路面突破百公里,创大庆公路建设历史新记录。
1979年,公路建设重点转移到修筑一级城市公路上来。在东风路(卡尔加里路)建成全宽32米,分上下行道的国家一级路面4.5公里。1980年,又从美国巴布格伦公司引进一套 BA1000型沥青混凝土拌合机和PF—120H沥青混凝土摊铺机,使修筑高级黑色路面的机械设备配套,年建成高级黑色路面50公里左右。
1981年,公路工程公司成立后,根据城市发展需要,主要修筑黑色高级路面和水泥路面。除急需通车的井排公路外,已停止了砂石路面的修筑。贯入式路面已从干线上淘汰,整个公路建设进入新阶段。
从1960年建设大庆第一条土路开始,到1985年底,大庆市已建成各级公路 2977.5公里(包括通向厂矿、乡村的支线), 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市内公路直通各区、乡和油井、泵站;干线公路同邻近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安达、肇源、肇州、林甸各县相通。在纵横交错的各级公路中,有路面的公路1785.8公里,还建成钢筋混凝土桥梁66座,公路铁路立交桥庆虹桥等2座。
26年来,用于筑路的材料,除素土和水就地取材外,水泥、沥青、砂石、砾石等均需外购,筑路费用较高。1960~1969年,平均年投资300—400万元;1970~1979年,平均年投资1200—1800万元;1980~1983年,平均年投资5520万元;1984~1985年,平均年投资1亿元。
大庆市1960~1985年公路里程增长情况表 表64
二、施工工艺及质量管理
大庆公路建设的施工工艺。根据施工组织总设计,由生产、施工、设计单位组成调查组,共同了解沿线的自然状况,工程分布,重点工程特点,材料运输道路,以及当地可能供应的材料、燃料、水源、电源和可利用的生产、生活条件等。然后由施工单位总工程师牵头,邀请设计人员,向施工单位技术人员进行设计交底和现场交桩。主要交工程结构、尺寸、数量、质量、水文、气象、地质、土壤等资料及旧有建筑物,主要水准点、三角点、转角点,当地有关材料的来源、规格、产量、质量、加工、运输价格等。
各施工大队或中队,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施工方案。并按规定日期开始野外建点工作。
质量管理。公路各项建设工程均在开工前10天提出开工报告,经公路工程公司批准后正式开工。工程队的技术人员、测试工人在开工前根据设计文件,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复测。施工中队安排一定时间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并依据技术规范要求和地形地物特点做出施工样板。
大庆市公路主要干线修建一览表 表65
施工中按定额组织生产,按工序交接验收。每条路、每一座桥涵完工后,由施工单位填写竣工报告,整理竣工资料,一并报公路工程公司申请竣工验收。经公司和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检查验收合格后开始通车。
三、路面种类
大庆公路建设,1965年以前以新建砂石路面为主,1965年到1978年新建和改建路面以沥青贯入为主,1979年以后以新建和改建路面的沥青混凝土摊铺和水泥混凝土浇筑为主。
(一)砂石路面
1965年前建设的砂石路面,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大部分已改造成为黑色路面。到1982年末,尚存砂石路面245.4公里。属过渡性路面。
(二)沥青路面
沥青路面亦称黑色路面。大庆新修建的沥青路面有 3种,即渣油沥青贯入,沥青、渣油表处,沥青混凝土摊铺路面。大庆沥青路面干线公路达94.3%。
(三)水泥路面
水泥混凝土路面是以水泥浆为结合料,碎石为骨料,砂为填充料所修筑的一种高级路面,亦称白色路面。到1985年末,共有不同宽度的水泥路面72公里。
(四)路基土方
大庆地区的路基土方一律就地取土。1964年以前,基本上由人工取土筑路基,年最高积土量为61.2万立方米。1965年后路基施工使用少量的推土机和铲运机,完成的施工量明显增多。1973年积土量121.6万立方米,筑成路基67.4公里。1983年积土266.5万立方米,筑成路基127.2公里。1985年积土量217.9万立方米,筑成路基111.1公里。(见表66)
大庆市1960~1985年新建、改建、大修路面及完成路基土方情况表 表66
四、施工能力
大庆公路工程公司,1985年有职工5500多名,公路专用设备379台,固定资产总值1亿元,以修建各种等级的公路为主,平均每年新建、改建、大修各种公路约 550个千平方米,70到90公里,创造产值4500万元以上,最高8000万元。
(一)路面建设
高级黑色路面。所用的沥青混凝土由材料加工厂用机械拌合,运到施工现场后用摊铺机摊平、碾压成型,全部采用机械施工,年施工 160公里左右。高级水泥路面,一律用水泥混凝土,翻斗车运到现场,人工铺装、震捣、抹平、压光、养生成型。年浇筑水泥路面和广场 150个千平方米,路面14公里左右。
砂石路面,主要是保钻井、采油生产,突击抢建的过渡性路面,每年建设 20公里,140个千平方米左右。
(二)路基建设
路基推筑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最高年积土417.7万立方米,筑成路基141公里左右,创造产值670多万元。
(三)桥、涵建设
桥涵建设以涵洞为主。水泥构件全部厂内预制,运到现场组装。平均每年产值约 300万元。
(四)材料运输
公路建设材料运输 80%由公路工程公司承担,只是在施工季节才雇用少量外单位车辆。备料一年四季不停,冬季大宗备料,施工季节备零料。每年运到施工现场的砂、石、土、白灰等各种材料达80万立方米。
(五)筑路材料二次加工
碎石加工。由公路工程公司材料加工厂块石粉碎车间承担,建厂初期年粉碎1800立方米左右,最高年产6万立方米。到1982年底累计加工碎石20万立方米。
沥青生产。主要是氧化和掺配沥青。氧化沥青是把渣油输入贮存罐内,用泵提升到脱水锅内进行脱水,然后泵入氧化釜,吹氧搅拌而成。沥青标号根据吹氧时间长短而定,每12小时为一个生产周期,每天生产两釜,20吨左右;掺配沥青是将成品沥青掺入一定比例渣油。加温吹氧搅拌而成。可根据所需沥青标号大小确定吹氧时间和掺配数量,一般日产量为20吨左右。1973年以来,共加工各种标号沥青3.2万吨。
烧制白灰。历年来公路建设用的白灰一直供应不足。从1978年开始,由材料加工厂自行烧制,共自制3万吨。
水泥预制。水泥预制成品主要是过道板、里程碑和部分桥、涵件。平均每年预制1300立方米。
水泥砼。1982年公路工程公司建起1座3000升的水泥砼拌合楼,日产水泥砼300立方米。年产18万立方米。
沥青砼。1976年机械拌合沥青砼投产,生产的沥青砼主要供摊铺机新建路面作业,日拌合150立方米左右。1979年又自行设计制造了1座小型沥青砼拌合楼,日产沥青砼 100立方米左右,主要用于道路养护的人工摊铺作业。1980年,从美国引进BA1000型拌合机,日产沥青砼 380立方米,主要用于建筑路面摊铺作业。根据路面施工能力,年生产沥青砼6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