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畜禽品种与改良 一、牛
牛在畜牧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庆地区自然条件好,过去不断引进优良品种,牛的品种比较多,主要有西门塔尔、荷兰、雅罗斯拉夫、短角、西伯利亚、后贝加尔、俄国改良牛、瑞典,基芬里、塔基尔和蒙古牛等。由于长期互相杂交乱配,解放初期,本地区的牛,毛色杂乱,质量低劣,类型不一,体格大小不齐,并患有结核和布氏杆菌病,繁殖率低。但也具有体质结实、适应性强、耐粗饲、乳脂率高的优点。
(一)奶牛
1947年国家在大庆地区办起了各级种畜场,开展奶牛的改良工作。牧工商联合公司奶牛育种工作,在中国黑白花奶牛育种科研单位的指导协助下,经多年努力,培育成功黑白花奶牛。这种牛以乳为主,具有一定肉用性能,生产性能高,适应性强,体质结实,外貌结构好,利用年限长,遗传稳定,1983年 8月正式通过了黑龙江省验收鉴定。牧工商联合公司奶牛改良和育种工作,主要经历了 3个阶段:①本群自繁阶段:(1947~1955年) ;②导入杂交阶段(1956~1972年);③横交选育阶段 (1973~1981年)。牛群的体质类型逐步趋于一致,生产性能有了很大提高,大部分牛达到或超过了育种指标。1981年经过牛群鉴定,平均体高 133厘米,外貌特级、一级比例占76.7%,比1956年和1965年分别提高60.1%和21.9%。3胎以上成母牛平均体重1216斤,比1956年和1965年分别增加112斤和110斤。各胎次305天,平均泌乳量为10039斤,比1956年和1965年分别增加34斤和1399斤。各胎次平均乳脂率3.61%,比1956年和1965年分别提高0.11%和0.12%。泌乳性能特级、一级比例为58.4%,比1956年和1965年分别提高 24.4%和6.2%。未经催肥的成母牛屠宰率为56.8%,净肉率为47.1%。1981年末,在册良种牛有 550头,占鉴定牛的58.6%。1985年末全市 4781头奶牛成母牛,都是黑白花奶牛品种,平均每头母牛年产奶8000斤。其中牧工商联合公司四牧场四队180头成母牛,年平均产奶12522斤。
(二)黄牛
黄牛,也叫本地牛,蒙古牛。比1977年开始对黄牛进行改良。当时根据黑龙江省统一安排,改良的方向是肉用,种公牛与夏罗来品种为主,也用了一些西门塔尔和海福特品种,精液由省繁育站供给。由于饲养管理条件跟不上,配种技术水平低,改良牛的价格和不改良的一样。从1982年逐步改用奶牛品种的种公牛配种,以黑白花为主,也配一部分西门塔尔公牛。1982年前,黄牛都是集体的,每到配种季节采取集群办法,各公社用冻精配种的母牛受配率占 30%左右。1983年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黄牛分给农民饲养,不能集群,又忙于干农活,冻精配种的母牛受配率下降。1984年冻配母牛仅1038头,占成母牛的9.2%。为了贯彻以挤促改,提高黄牛的经济效益,1984年在大同区建成 4处收奶站,培养了黄牛改良和挤奶的典型,为把黄牛改良成奶牛创造了条件。
二、羊
解放前,大庆地区羊的主要品种是蒙古羊,还有少量的兰蒙杂种羊,羊群质量低劣,体重小,毛长仅5厘米左右,平均产毛量3斤,但体质结实,适应性强。
1948年绵羊杂交的改良工作,在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萨尔图种畜场进行。先用兰布列美利奴种公羊,1952年又引进了苏联美利奴、高加索和少量的阿斯卡尼等品种的种公羊进行杂交改良。1967年,经中央农业部验收鉴定,成为我国第二个毛肉兼用细毛羊新品种——东北细毛羊。育种经过杂交改良(1948~1958年),横交固定(1959~1967年),选育提高(1968年以后) 3个阶段。
东北细毛羊体质结实,体格大,后躯丰满,姿态端正。公羊有螺旋形角,颈部有1—2个完全或不完全的横皱褶。母羊无角,颈部有发达的纵皱褶。背毛白色,闭合良好。有中等以上密度,12个月体侧自然毛长7厘米以上(种公羊8厘米以上),细度60—64支,弯曲明显,匀度好,油汗含量适中,兰白色或浅黄色,净毛率为 35—40%,头部细毛到两眼中间连线,前肢细毛到腕关节,腹毛长度较体侧毛长相差不短于2厘米,呈毛丛结构,无环状弯曲。生长发育,据1980年测定,母羔初生重8斤,断奶重36斤,1岁半重76斤,成母羊剪毛前重 105斤。生产性能,成母羊测1445只,毛长7.57厘米,测3043只,毛量 13斤,净毛率为38.56—41.59%。繁殖性能,初配年龄1岁半,一般于秋季配种,妊娠期为 142—159天,平均150天。每100只母羊成活羔羊90只(包括初产母羊在内)。产肉性能,采用成年公母羊于秋季屠宰测定。屠宰前随群放牧,未经催肥,公羊屠宰率为53.5%,净肉率为36.83%。母羊屠宰率为46.5%,净肉率为33.44%。遗传性能稳定,体型外貌较整齐,类型较为一致。与本地羊杂交,改良效果较好。
1985年末,全市羊存栏70592只,其中东北细毛羊占24.1%,改良羊占47.2%,蒙古羊占28.7%,还有肉用山羊2489只。
三、猪
本地猪的品种较多,以哈尔滨白猪为主,还有苏联大白猪、约克夏、黑花猪、克米洛夫、长白猪、东北民猪。1978年以后为提高猪的瘦肉率,又引进了杜洛克和汉甫夏品种猪。1984年在供电公司猪场用瘦肉型品种杜洛克公猪与本地的哈白、黑花以及长哈、黑哈杂种母猪进行杂交试验。由杜哈、杜长哈、杜黑哈及杜黑组成的400头杂种猪,在体重50斤到184斤阶段,平均日增重为632克,每增重2斤消耗饲料7斤。平均体重达到218斤屠宰,屠宰率为74.52%。背膘厚3.39厘米,眼肌面积34.94平方厘米,瘦肉率 55.25%(各品种猪的瘦肉率,杜洛克59.6%,哈白49.5%,黑花49.8%,长哈 51.7%,黑哈50.1%)。通过试验证明,提高瘦肉率的方法,除了改进饲养技术外,主要应当在肉猪的亲本选择上下功夫。
四、马及其它
解放前,大庆地区马的品种大部分是蒙古马,还有少量本地马和伪满时期的杂种马。中国从苏联引进阿尔登、卡巴金、顿河、苏高血等多品种的优良公母马,全部寄养萨尔图种畜场(牧工商联合公司), 其后陆续调往全国各马场和配种站。留下阿尔登、顿河和卡巴金种公马,以后又调进了苏重挽、沃尔洛夫和贝尔修仑杂种马。
1951年,萨尔图种畜场用阿尔登公马与本地马杂交,获得28匹体格健壮的优良幼驹。
1952年建立红骥马场(牧工商联合公司三牧场),以养马为主,建场开始就确定了培育新品种的目标。育种方向是:抗寒、耐粗饲、持久性强、力速兼优、挽乘兼用。整个育种过程分为杂交、横交、自群繁育3个阶段,各阶段交错进行。经过 20多年的努力,到1975年,已培育出黑龙江马8000多匹。其中年存栏2200—2500匹,向省内外出售5300多匹,达到了育种指标要求,成为中国的一个马匹新品种。其体态性能据689匹成母马的统计,体高 151.7厘米,体长157.7厘米,胸围186.7厘米,管围20.2厘米。毛色据1036匹成母马的统计,栗毛占50.6%,骝毛占40.9%,其它毛色8.5%。类型据689匹成母马的统计,适轻型占54.7%,适重型占33.4%,合计为88.1%。类型已基本一致。体质坚实,结构匀称,头大小适中,眼较大,颈肌肉发达,呈斜颈,颈肩结构良好,前胸发达,耆甲明显,腰背平直而宽,肋张良好,尻园较宽,股部丰满,四肢健壮,关节明显,蹄质坚实,距毛中等,悍威较强,步样轻快。鉴定等级:成母马特级占 34.7%,一级占50.2%,二级占 5.1%。对黑龙江马工作能力测试,比本地马最大挽力提高96.7—145.8%,最大挽重提高150—188%。遗传性能稳定。用黑龙江马改良本地马,据271匹农村马的调查,一代体高在138—142厘米,二代体高在140—150.5厘米,具备了兼用型的指数。
1985年末,全市马匹存栏32925匹,多数是蒙古马、黑龙江马和杂种马。骡子存栏320头,驴存栏1070头,多数是当地品种。全市鹿存栏219只,品种是马鹿。兔存栏 3713只,品种以比利时和青紫兰为主,有少量加里福尼亚和德国巨型、日本大白兔。还养有少量貂和貉子。
五、禽
大庆地区禽的种类很多,有鸡、鸭、鹅、鹌鹑、火鸡、乌鸡、珍珠鸡和鸽子等。
鸡的品种,蛋用型有白鸡、齐白鸡、京白鸡、星杂 288等;兼用型有罗斯鸡、本地鸡、芦花鸡等;肉用型有星布罗鸡、AA鸡、罗曼鸡、红波罗鸡等;其他鸡种有乌鸡——药用、珍珠鸡——野生、火鸡——肉用。鸡的高产品种和珍贵品种多养在石油企业的鸡场。
鸭的品种有北京鸭、康贝尔鸭、狄高鸭和本地麻鸭。
鹅的品种有白鹅、籽鹅和雁鹅。
大同区专业户的鹅群
鹌鹑。在市直机关鸡场养2000只左右。鸽子仅在农村或职工家庭养少许,用作观赏。油建公司农工商分公司养有部分肉用鸽。
养鸡业发展很快,已由农村和城镇的自给性生产发展为城镇和乡村的商品性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