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社会主义商业的全面发展

第四节 社会主义商业的全面发展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调动了广大从业人员的积极性,经营品种开始不断增加,销售额逐年上升,他们遵守国家价格政策,端正服务态度和经营作风,服从国营经济领导,接受工人监督,服从市场管理,建立了为消费者服务的新商业道德。这一时期,商业所有制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全民所有制经济逐步占领和领导了流通市场,并积极引导其它各种经济成份向社会主义过渡,建立了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充分发挥了商业经济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其经济构成共有如下五种;

  一是国营商业。

  大同一带国营商业形成于1948年,是由肇州县百货公司领导的大同第二商店。并于1950年成立了土产部,1955年成立了药材批发部。至1956年 4月,在原第二商店的基础上,成立了肇州县百货公司大同批发部,负责百货、针织、五金、医药、烟酒等采购和批发工作。1958年后,国营商业开始在大同商业市场上起主导作用。商业网点遍及城乡,经营品种开始大量增加。1959年 4月27日,根据州商秘字(59)第85号文件,将大同百货批发部、煤建木材批发部、采购供应站合并为肇州县商业局大同综合批发部。同年11月,为适应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需要以及购销业务的扩大和市场变化,综合批发站又划分为百货、食杂、采购、煤木等批发站和商店,并组建了工业器材站。

  随着油田建设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大庆区人口流量开始显著增加。由于在“大跃进”后期,商业系统对本地特有的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造成了工作失误。如:资金周转缓慢、费用水平高、企业积累少。反映在市场上,日用品供应紧张、人均供应量下降、物价呈上涨趋势,人民生活暂时遇到了困难。

  为满足和保证油田开发建设的需要,根据时间紧,供应集中、品种多样,需求量大等特点,在一切为油田、为生产、为消费方针指导下,进一步密切了同工农业、交通运输部门的关系,开展了共产主义大协作。通过一手抓当地货源,一手抓外地货源的办法配合工商结合、城乡结合、内地结合、批零结合、商银结合的形势,积极组织当地加工、就地供应、仅工业器材站、百货批发站就在当地为油田会战加工炉筒子7,460节,炉具3,571套,工作服二千套、测量旗二千面、棉工作服四千套、棉大衣 2,5000多件,总金额达三十七万五千元。在当地加工订货的基础上,又组织采购人员抓紧分赴外地采购,先后购进棉工作服8,668件、水靴6,613双。胶质线69,200米,自行车202台,元钉15吨和水泥、木材、大锅、汽油、仪表器材、香皂、肥皂等共三百余种。在当时国民经济相当紧张的情况下,购货额达五百九十万元,基本保证了油田开发会战的需要。

  对于特需商品,国营商业进一步加强管理,采取了重点批发,兼顾一般的原则,积极改变商品供应方法。对计划供应的商品,采取了定人、定量、定点供应的三定方法,做到分配到户,送货到门,凭证供应。达到合理摆布,合理分配。根据油田开发的实际需要,不仅增加了批发机构,还增设了零售网点十四个。在会战期间,商业战线的广大职工们提出了:“宁可自己千辛万苦,不让顾客一事为难”和“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见先进就学,见后进就帮”等口号。在这些口号的鼓舞下,商业战线真正做到了油田生产到哪里,供应就到哪里,生产不完,供应不停。为方便用户,商业战线的职工们还落实了“五送”和“四到油田”措施,即:“送货到钻井工地、送货到工厂车间、送货到生产队,送货到食堂、送货到居民住户”及“送货到油田、了解需要到油田、修理到油田、服务到油田”。据1960年统计,全区商业为石油工人和社员群众送货7,298人次,送货额达36,500元。

  在黑龙江省委提出的“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的方针指引下,根据工农业生产的特点,特别是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全区增设了三个饮食服务网点、保证了顾客需要。为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和“低标准代食品”的号召,他们认真组织了代食品生产,利用玉米叶子、玉米瓤子制淀粉,利用各种菜根、角瓜瓤子等制出了十多种菜。在粮菜奇缺的情况下,达到了饭菜品种多样化。

  根据节约用布的精神,1960年,国营商业部门在全区组建翻新补旧服务部十七处,全年翻新棉衣13,417件,棉裤13,682件,棉大衣5,813件,单夹衣6,583件,被褥二万一千多套。为国家节约棉布87,500市尺。同时还增设综合租货寄卖部一处,为群众寄卖物品 2,700多种,成交额达7,500元。

  上述各项措施的实施,在当时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对促进油田开发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后,随油田会战中心转移,大同国营商业除百货站、烟酒站、煤建站、木材站及大同百货商店外,其余为油田服务的网点遂开始被逐步合并和撤销。

  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极左路线的影响,大同地区在“破四旧、立四新”口号的冲击下,商品销售因被严格限制而经常脱销断档,有的甚至完不成利润计划。 “政治可以冲击业务”的口号使全地区职工业务素质降低。 “文化大革命”后期,购销情况虽有所好转,但与“文化大革命”以前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大同一带的商业工作又重转生机,特别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商业职工内部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又重新得到发扬。商业部门的各级领导积极组织广大职工大搞岗位练兵,苦练基本功,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其中,有一名职工获黑龙江省自行车安装第一名。在大庆市召开的商业职工技术比赛中,有三人分别获得收款、放布和捆扎三个项目的第一名,并达到省级标准。全国上下蓬勃兴起的“双文明建设”活动,“五讲四美”活动,商业部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使全体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都有明显提高。全市商业又呈现出一派购销活跃,繁荣兴旺的大好景象。

  大同区各国营批发站、主要商店简介

  (一)、大同百货批发站

  大同百货批发站始建于1961年 4月,是从原肇州县百货公司在大同建立的百货二商店分出后组建的。建站初仅有职工 23人,营业面积和仓库仅800平方米土平房,经营一千五百多种商品,年销售额二百八十万元左右。商品购进主要依赖于二级站或运输部门运输。主要承担百货、针织、五金、医药、烟酒等采购批发业务。1958年商业体制改革,将百货批发站并入大同综合批发站,1959年11月,为适应油田开发建设需要,百货批发站又重新组建,并一直延续至今。其主要任务是承担全区十个人民公社的供销社、两个百货商店的批发业务。1983年末,百货批发站共有干部、职工41人,流动资金十五万三千元,库存商品二百五十万元,年销售额六百二十万元,经营品种三千二百多种。有砖瓦结构库房一千九百平方米,土平房三百五十平方米,露天货场二处,解放牌汽车一辆。

  “文化大革命”期间,该站商品购销进展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站干部、职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克服极左路线的影响,努力在提高服务质量上求信誉,在扩大花色品种上争优势,疏通渠道,降低了批发起点,扩大了商品销售。

  1981年,在中共中央提出的“放宽政策,搞活经济”方针的指引下,在抓好本地商品收购和计划商品衔接调运的同时,按照市场需要,多渠道择优进货,较好地满足了市场供应。

大同百货站历年经营成果对照表
  单位:万元



  (二)、五交化批发站

  大同五交化批发站的前身系1959年冬成立的工器商店。隶属于大同百货批发部。1972年五金、交电、化工从大同百货批发站划出,在工器商店的基础上成立了五交批发站。建站初期,有职工七人,库房 120平方米土平房。1973年增加到十人,经营商品达一千二百多种,设零售商品。营业面积200平方米,建砖瓦结构库房350平方米,使仓贮条件大为改观。建站初,商品购进完全依赖于运输部门,凑品种,凑吨位,影响了商品销售和资金周转。1981年购入了一台解放牌汽车,使商品运输基本得到改善。到1983年末,职工增加至22人,经营品种达二千种以上。其中:中、高档商品开始明显增加,库存由最初的二十五万元逐步递增到四十八万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全区城乡经济日趋活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洗衣机、电视机、收录机等高档商品深受群众欢迎。商品经常供不应求。为此,这个站广开门路,积极组织货源。1983年,全站年销售额达二百四十万元。是建站初销售额的四点四倍。在全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这个站的企业经济效益逐年提高,曾多次受区委、区政府表彰。

大同五交化批发站历年经营成果对照表
  单位:千元



  (三)、医药药材批发站

  大同医药药材批发站始建于1955年。系肇州县药材公司大同批发部,1968年药材批发部与医药门市部合并。1969年1月份又与大同百货批发站合并。1972年1月份又一次分出,正式成立了大同医药药材批发站,主要承担大同地区十个人民公社的医药批发和中草药收购。

  药材批发部最初成立时,营业室、办公室和仓库建筑面积仅有250平方米,职工 25人,经营约九百多种中药材。以后随国民经济和人民健康的发展需要,从1961至1969年,经营中药达1,050种。1970至1982年又发展到一千一百多种,西药达一千多种,职工增加到3R人。随着这个站购销业务的逐步发展,全站营业面积逐年增加,到1978年末,全站已配备砖瓦库房、营业室、办公室1,600平方米,基本保证了商品储藏及营业需要。1982年,这个站又购入解放牌汽车一台,不仅解决了进货运输,而且还为各公社卫生院送药上门提供了方便。

  本地生长的中草药达三十种以上,尤以防风、甘草,黄岑、柴胡、知母为多。1969年以前,这个站年平均收购中草药二十万斤。后随草原退化,收购量开始逐年减少。1970至1975年递减到十五万斤,1976至1980年又递减至十万斤。从1981年开始,兴无药材收购部虽移交给大同药材站管理,但药材年均收购量仍未超二十万斤。 1983年,全区中药材购入仅有 18个品种,达78,185斤。全站总销售额达一百六十三万元,相当于建店初期的四倍。

一九八三年中草药收购统计
  单位:斤



大同药材站历年经营成果对照表
  单位:万元



  (四)、石油站

  大同石油站产生于1960年,隶属于煤木石油采购站,全称为煤木石油采购站石油组,经营汽油、柴油、机油三个品种,系全区唯一的石油供应部门。储藏手段为四个露天大罐。1964年7月1日,石油、煤与木材分家,组建燃料供应站,负责全区的煤炭和石油供应。物资来源由黑龙江省统一调拨,按计划标准供应。1978年 4月,大同区燃料供应站分家,煤建站转交大庆市物资局管理,石油站则隶属于大同区商业科。

  1978年,煤、油分家时,石油站营业面积为2,500平方米,储量最多可达 110吨,全站职工六人,担负着全区各种机动车辆和柴油机的油料供应。到1982年,营业面积扩大到八千平方米,储油能力达220吨,职工增加到17人。1978年油料运输由市石油公司负责,1982年9月,市商业局从市石油公司为大同区调入两辆解放牌油罐车,至此,全区油料运输基本得到了解决。

  (五)食品站

  大同食品站前身系大同土产部,组建于1950年。1953年改为土产收购部,1957年又改称畜牧站,1963年正式命名为大同食品站。承担大同地区猪、牛、羊及家禽、鲜蛋收购和肉食、鲜蛋供应。后因菜牛收购转入外贸部门,这个站便主要以经营猪、蛋、禽为主。为了发展生猪生产,从1972年开始,这个站在大同十个人民公社先后组建了食品收购站。1978年以前,大同食品站隶属于安达县食品公司,1978年随行政区域变化,业务隶属于大庆市食品公司,党政工作隶属于大同区商业科。

  建站三十多年来,随大同地区人口逐步增多,生活的逐步改善对肉食需求量的逐年增加,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职工队伍已由建站初期的十几个人发展至1983年的59人。运力已由1972年的一台马车,1975年的一台胶轮拖拉机发展为1983年的三台汽车和一台冷藏车,使调拨与收购能力大大加强。企业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大同区食品站历年经营成果对比表
  单位:万元



  (六)大同烟酒站

  大同烟酒站成立于1959年,其全称为安达市大庆区食杂站,隶属于大庆区商业科领导。建站初期,共有职工 11人,配备60平方米办公室和100平方米库房。主要经营品种为食品和杂货两大类,年销售额一百万元左右。在1961至1963年的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随商品价格增高,最高年销售额达一百七十万元。年上缴利润十六至十七万元不等。

  1965年大庆区撤销后,食杂店改为烟酒站,原大同副食品商店统一纳入烟酒站管理,至此,大同烟酒站便成为批零和兼营单位。在这一时期内,大同水果站还没有正式组建,所以,烟酒站还同时兼营水果业务。此外,烟酒站还下设冰棍厂一个。至1975年末,全站职工逐步发展至38人,年销售额发展至二百九十多万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个站用改革的精神加强企业经济管理,使企业面貌不断发生变化。它不但承担全区十多个供销企业的烟酒批发业务,同时还担负着采油七厂、八厂、和平牧场三个三级站批发业务。至1983年末,全站年销售额达七百三十二万元,上缴利润二十六万多元。

  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逐年提高,这个站的经营条件不断改善。到1983年,已配备锅炉暖气设备一套,解放牌汽车两台,400平方米砖瓦结构库房一栋。

烟酒站历年经营成果对照表
  单位:万元



  (七)大同百货一商店

  大同百货一商店前身系肇州县百货公司第二商店,始建于1948年,最初,百货批发站与商店统一核算,职工 12人,营业面积300平方米,经营商品八百至一千种。1956年,肇州县百货公司大同批发部正式成立,商店与批发部分营。1972年扩大了营业面积,建设砖瓦结构营业室五百平方米,职工增至五十人。店内设食品、鞋帽、针织、布匹、百货、文具、服装、五金等十个组。经营品种达五千余种,年销售额一百九十万元。

  1981年,随经济政策逐步放宽,先后从外地购进了一部分本地紧缺商品,调剂了商品余缺,活跃了市场,扩大了销售,企业经济效益开始逐步得到提高。

  二是供销合作社

  抗日战争胜利后,大同区域开始陆续地办起了农村供销合作社。1947年,大同镇内最早的供销社——新华商店建成。1948年改为贫民社。1949年初,又改为供销社。1948年,兴隆泉供销社组建,1949年,高台子、大青山、葡萄花供销社也都分别建成。这些供销合作社的资金来源均系广大翻身农民自愿联合,凑集股金,以村或区为单位组建的。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所以建社之始,各社都坚持因陋就简和白手起家的方针。如高台子供销社建社之始,仅有两间土平房,用土坯做栏柜、木箱做货架,从业人员只有二人,流动资金不足千元。在没有运力的情况下,售货员只能利用货郎担走屯串户销售和收购商品。当时销售的主要商品有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收购的土特和农副产品有小油料 (蓖麻子、麻子)和小土产(畜产的鬃、尾、皮张、羊毛等)。

大同百货一商店经营成果对照表
  单位:万元



  随着农村供销社业务的逐步扩大,为适应发展和需要,1949年末,大同区联社正式成立。编制11人,分设计财、业务两个组,主要负责农村各供销合作社的农、副、土、特和废品收购以及供销商品的供应。后因业务量过大,1951年,又分设了农村服务社,大同联社改为办事处,除留四名行政管理人员外,其余供销业务全部转入农村服务社。1955年,大同办事处撤销,农村服务社改为大同供销站,系批发与收购兼营的综合性批发调运单位。1960年,大庆区成立后,大庆区联社办事处并入大庆区商业科,到1961年,大庆区所属九社一镇全部成立了农村供销合作社。1962年,安达市供销合作社成立,大庆区又相应增设了区联社。原合并时归属商业科的供销单位仍归大庆区联社管理。国营与合作分开经营。1965年,大庆区撤销后,各供销合作社隶属于安达县联社。1978年组建大同区后,全区供销商业隶属于大同区商业科。

  各农村供销社的成立,方便了广大农民。他们在供销合作社内可以直接购买自己需要的生产及生活资料,并通过合作社推销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避免了奸商的中间剥削,切实保护了农民的经济利益。这种经济构成在国营商业的扶持和帮助下,逐步发展壮大,经济实力逐渐雄厚,经营品种不断增加,供销条件也逐步得到了改善,至1983年末,全区共增设分销店41个。供销额达一千多万元,实现利润十九万多元。它们同国营经济相比,只是城乡分工和商业分工不同,都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经济主体。

  1984年初,经市供销联社和区政府批准,成立大同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简称区联社)。同年10月25日,与商业科分置办公,设编19人。1985年 2月,单独成立区联社党委,下辖十个乡(镇)供销社和四个直属站。

  供销系统主要站简介

  (一)生产资料批发站

  大同生产资料批发站的前身系1952年 8月由区联社组建的农村服务社,是一个收购兼批发性质的综合性企业。1956年5月,农村服务社改为供销社,1959年4月又改称工器站。

大同区供销系统几个年份经营成果对照表
  单位:万元



  1962年 5月,正式改为大庆区生产资料批发站。1978年,随行政区域变化,业务隶属于大庆市生产资料公司领导,党政工作隶属于大同区商业科。

  该站主要经营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类,其中生产资料包括化肥、农药、车马用具、小农具及木制品等。生活资料包括日用杂货、炊事用具、家庭用品及喜庆商品等。

  建站以来,这个站坚持为农业、为生产和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使企业面貌不断发生变化,到1983年末,全站经营的商品已达七百多种,销售额由最初的七十万元发展至一百九十三万元。相当于建站初期的二点七倍。

大同生产资料站几个年份经营成果对照
  单位:万元



  (二)大同土产站

  大同土产站是1960年从生产资料批发站分出后组建的,全称为土特废品站。1979年 4月份同废品站分设,全称为大同区土产站。主要业务为收购本地土产、畜产两大类。如毛类、鬃、尾、各种皮张、饲草及蜂蜜等。销售炕席、扫帚、条帚、麻袋、黄烟等各种土特及农副产品。建站几年来,这个站不断加强经营管理,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三)、大同废旧物资回收站

  大同废旧物资回收站系1979年 4月份从原土特废品站分出后建立的。主要负责全区废旧物资回收、变废为宝。建站后,这个站认真执行废旧物资回收政策,为全区废旧物资回收和调运做出了贡献。

大同土产站历年经营成果对照
  单位:万元



  (四)果品批发站大同果品批发站是1978年后组建的。它主要是经营水果等产品。现有职工十五人。

  三是合作商业

  此种商业系个体工商户过渡而来。国家在对个体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首先把绝大部分小商贩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组成为商业合作小组。在国营商业、供销合作商业的领导和管理下,分散经营、自负盈亏。各成员在自己的收入中交出一定数量的合作基金,进行互助互济。合作商店是在合作小组的基础上自愿组成的,规模比小组大(小业主也可申请参加)。合作商店的发展经过两步:第一步,实行资金入股、统一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并按资金股份进行利润分红,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第二步,退还店员股金,取消按股分红,并把他们的业务逐渐纳入国家商业计划的轨道,变成为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所有制商业。

  从1954年开始,大同一带通过清产核资和资金定息的方法,成立了商业合作小组,使这部分商业逐步走上了合作化道路。

  1956年1月1日,随着本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正式成立了大同第一合作商店。1958年,又分设了合作二商店,其商品销售约二百多种。

  1959年,随石油会战人口的逐渐增多,合作商业随之扩大,镇内又增设了第三合作商店,并于1962年成立了大庆区合作总店。商品经营达七百余种,年销售额平均四十万元左右。1968年,大同合作总店撤销,业务隶属于大同烟酒站。1974年,合作总店恢复,1980年又一次撤销,业务直接隶属于大同区商业科。

  1980年秋,随着商业体制的改革,合作商业对管理体制和经营方法都大胆地进行了改革,使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至1983年末,年销售额已达一百八十九万元,实现利润 52,000元。

  近三十年来,合作商业做为国营商业的调节和补充,对活跃和繁荣城乡市场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合作商业的职工做为劳动人民中的一部分,在政治、经济上均享有同国营商业职工的同等待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同区各有关单位在商业部门的扶持下,又组织起一批自筹资金、自办公助的合作知青商店和知青饭店等,也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它们不仅以灵活多样的方式为满足城镇居民的需要服务,而且扩大了城镇人口就业。

大同合作商业三年经营成果对照
  单位:万元



  四是公私合营经济

  此种经济是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产生的。1956年,在国家统一组织和帮助下,原大同五家较大的私人药店:德发长、德庆永、德庆东、义合发、同发兴合股集资9,500元,并由国家派代表和私方选举代表成立了公私合营药店。

  合营以后,私人药店将生产资料交给国家,由国家统一调配。国家通过清产定股,在一定时期内对资方支付定息,使企业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①、股东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只表现在按私股股额取得一定的股息,企业生产资料的支配权完全属于国家。生产经营管理直接纳入国家计划。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有计划地对合营药店实行了企业改革和经济改革;②、按照“量材使用、适当照顾”的原则,使原资方从业人员成为企业的一般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工人则成了企业的主人;③、资方对工人的剥削被限制在固定的股息上,同企业生产的发展和利润的增加不再发生联系。工人的工资已经基本上从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态变为实行按劳分配的形式,这样,公私合营药店就基本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了。

  由于公私合营药店最初占用的是原义和发药店的门房,门前上方挂有金属制成的青龙一对,
故称为大龙药店。该店便是大同医药商店的前身。

  五是个体经济

  大同一带个体商业的产生和发展虽然较早,但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大多数个体商户被取消,街面上仅残存少量的个体摊贩和极少数的个体店铺(市场小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解放思想、放宽政策、搞活经济、繁荣市场”精神的鼓舞下,全区以经营烟、酒、糖、茶等日用小商品为主的个体商店又开始逐步发展起来,到1983年末,有个体商业户572个,年销售额可达一百一十万元。其中,农村约占三分之二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