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广播事业
第三节 广播事业
一、广播站、电视差转台
大同地区的有线广播事业,始于1955年,同年建立广播站,1956年 4月肇州县广播站从县文化馆分出,成为独立的宣传单位,本地各广播站归其管辖。大同镇广播站设备有:20瓦广播扩大机一台,25瓦高音大喇叭四支,小喇叭 250支,镇内线路为1,500延长米。两名工作人员:一人管机务、外线、修理;一人播音兼执机。1958年,各公社都成立广播站,大同镇广播站人员增至五人;有编辑、播音员、工务员、外线工、机务员并添置了交直收音扩大机及电唱机等设备。百分之五十五的生产大队通了广播,平均每七户人家有一只收听器,每天早、午、晚转播外地节目和镇内新人新事,播音时间每天最多可达十小时。所谓“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事业却毫无进展。
粉碎江青反党集团后,尤其是大同区成立以后,上级有关部门加强了农村有线广播工作的领导。1980年设立区文化广播事业科,管理大同区的有线广播事业,扩充了广播事业的技术力量。并在以区广播站为中枢的基础上,着手办了自播节目,在编制上增设了播音员在内的五人编播小组,定期播出本区新闻。
1981年大同区建立了电视差转台,具有较好的技术设备和转播设施,机器为双道1000瓦发射机,室外天线高 125米,是我省较高的室外天线之一。效果尚好,至1982年末,大同区已有收看电视节目的单位和个人3,500多个,每周收看时间可达32小时。
二、有线广播网的形成
建站初期,大同地区各广播站是采取与邮局同杆同线的办法,架设了从大同镇通往下属农村公社四条干线,三十多条支线,线路总长 123公里,共有高音大喇叭七十多个,连接到全区十个公社和二百多个自然屯。1958年末。社员家中有喇叭五千多只。所谓“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受片面搞载波线传输方法试验为主的影响,取消专线传输方法,于是,五十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专线广播被砍掉。广播事业的连续发展至此中断。广大农户普遍添置了收音机,入户喇叭较从前大为减少,从1958年的五千多只减少到七十年代末的二千二百五十多只,占农户的14%,全区较好的庆阳山公社仍然保持在小喇叭入户率百分之八十五左右。农村公社级广播放大站到1983年末有11个,各放大站都设在公社所在地,并在重要路口、公共场所和生产大队设有高音大喇叭,全区有线广播网已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