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汉族风俗习惯
第二节 汉族风俗习惯
一、节日、节令
解放前,大同一带居民按“旧历(农历)”过各种形式的节日节令。解放后虽然采用公元纪年,但以往的节日节令大多还被保存着。
春 节
春节是一年之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尤其在农村。辛苦一年的农民,一进腊月就开始做物质准备。杀年猪、淘黄米、磨白面、购买香蜡年纸,置办五味调料……。腊月廿三过小年,家家要买灶糖、供灶君,然后,在灯下将灶君的纸象以火焚之,名之日“送灶王爷上天”,祝之日“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这类迷信活动,随着科学知识日益普及,已被时代逐步淘汰了。今天,只剩下吃灶糖的习惯。
腊月廿四以后,家家更加忙碌:撒年糕,烀年肉,杀年鸡、蒸馍、扫房。要大搞清洁卫生,准备千千净净迎春节。到腊月廿七、八日,还要竖灯笼杆,贴年画,东几张、西几张,把屋里贴得亮堂堂的。除夕当天或前一天,写春联,贴年对,屋门房门、大门,仓房、碾房、磨房、鸡架、狗窝、猪圈、井台,都得相机贴上对联、横匹、福字和挂钱。里里外外、红红绿绿,非常热闹。同时,还得供祖宗,设“天地”,贴灶君,摆供焚香,明蜡叩头。哪管自己仍是粗茶淡饭,敬神这套香蜡纸供却不能不准备。这种迷信习俗,解放四十来年,仍没根除。腊月的最后一天晚上,人们谓之除夕。这一夜人们往往通宵不睡,谓之守岁。初夜,各户拿着香纸,提着灯笼到十字路口接神,接到家煮饺子上供,人们也吃接神饺子。夜半时各户人家还得在祖宗牌位之前,燃起蜡烛,摆好祭品,焚香烧纸,在庭院中也开始点篝火,发年纸、放鞭炮,室内外灯火辉煌,鞭炮齐鸣。然后,合家团圆会餐吃饺子,喝酒,叫做辞旧迎新。正月初一日是春节,新的一年开始了。清晨饭后,人们身着节日新装走亲戚,看朋友,谓之拜年,共祝欢乐。欣赏各家各户门上的对联,评字体、品内容,再坐下来喝香茶、吃水果,好不欢洽。正月初二、三午夜,各户先后送神撤供,接着挂大福字,直到正月十五再供宗谱。这一节日在本地民间是最为盛大的。正月初二、三后有能力的单位还组织秧歌队庆贺新春佳节的到来,一直闹到元宵之后。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人们称之为“破五”,过去(解放前)一般人家这天早晨都吃饺子,象征把一年中不吉利的事情“捏”住。而今,只有煮饺子吃以改善生活的习惯了。
人期日
正月初七、十七、廿七日为“人期日”民间有吃面条以确保人们长寿的习惯。
元宵节
正月十五叫元宵节,又叫“上元节”“灯节”,这是我国从隋唐时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是一年之中在民间仅次于春节的又一重大节日。本地人家在这一天悬灯结彩,扭秧歌,家家户户门前都悬灯, 夜晚人们放鞭放炮放焰火 ,还组织秧歌队举着各式各样的红灯扭着秧歌,旧时(解放前)男人们在太阳落山后送面蒸的油灯到自家坟地去。元宵节这天人们还备置丰盛的饭菜合家会餐。但新婚媳妇却必须到亲戚家 (不许到同族家)去住三天 (即十四、十五、十六)谓之“躲灯”这种迷信习惯已不见。
添仓日
正月廿五日民间谓之添仓日,俗称小龙抬头。过去各户用秫秸灰在院内撤圆圈,形容一年粮谷满仓。这是一种预祝丰收的习俗,此事今已日益少见。
二月初二
人们称此日为“龙抬头”日,“龙凤日”,说明初春已到,大地复苏,备耕开始,旧时此地人在这天观风向,家家起早用灰在窗前撒圆圈,意在预兆丰年。小孩们带花花绿绿的“龙尾”,农民还要稿“驱虫”等迷信活动,这在今天,也不多见。人们还保留着吃猪头、猪尾、猪蹄的习惯。
清明节
清明这天,人们为死去的亲人,革命者和有益于社会的人进行祭扫坟墓的活动。至今仍流传。
庙 会
旧时农历四月初八、十八、廿八日三天,农民纷纷带着农副产品和加工食品到附近的寺庙赶会。庙门大开,香火正盛,老道或和尚念经,百姓在佛前焚香、磕头、祈祷、还愿,有时候竟在庙会时唱野台戏。这种习俗本地今已不见。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俗称五月节,传说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这天开始人人带香荷包,孩子们拴花线,家家在窗前房檐上插挂树枝,上挂青麻制的小笤帚和纸葫芦,备下丰盛饭菜,改善生活。有条件的也吃粽子,有江米的、黄米的。
雨 节
农历五月十三谓之雨节,过去传说这天是“关云长单刀赴会”之日,常有雷雨为之助威,而今只有“大早不过五月十三”的说法。
七月初七
农历七月初七,人们谓之“七夕”,古代民间神话传说,这天晚上,天上的牛郎与织女藉乌鹊所搭的桥,过“天河”相会。据说,不尿炕又不撒谎的孩子,这天夜里,趴在黄瓜架下,就能听见牛郎和织女对哭。其实不撒谎的孩子庸或有之,而生下来不尿炕的却未之有也。因之也就没人听到真正的对哭。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民间又一较大节日,俗称中秋节,此日一家老幼力求团聚,白天享受美味佳肴,晚上吃月饼和瓜果,观赏圆月,此种习俗至今广为流传。
腊月初八
俗称“腊八”,这天民间都用黄米和饭豆煮粥吃,又叫“腊八粥”,有庆丰年并祝来年五谷丰登之意。农历的腊八,往往是三九、四九前后,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间,所以,有“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俗语。
解放以来,我国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公元纪年,随着公元的使用,本地人民对公历 (俗称阳历)的五月一日、十月一日和一年一度的“元旦"等节日已日益重视,这些节日活动渐趋普遍,各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在这几天都举行活动,职工按国家规定放假休息。
“元旦”佳节,民间又称“阳历年”,是新年伊始。人民都在辞旧迎新,总结过去,计划将来,休息两天,改善生活,参加文娱活动,举行茶话会,以此来欢度节日。
二、婚 姻
大同一带的居民在建国前多喜早婚,每当男女十四、五岁时即行结婚。男女双方的结合基本上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要“门当户对”。
男女双方婚前按生辰“批八字”、“换庚帖”、“合婚”,查属相看是否犯相。查金、木、水、火、土五行,看“相生相克”。如果女方犯了“八败”或“扫帚星”主克丈夫,克公婆,就遭了,唯一的办法就得请人破除灾祸,以求无妨。以后择日看新人,写礼帖,相门户,过完小过大礼(给女方家钱、布、猪、酒和首饰多少不等),忙嫁妆,做铺盖、搭喜棚,大操大办。响棚、走轿、骑对子马、杀猪宰羊、宴请宾朋。贫苦小户则一切从俭,当日办当日娶。
男女两家多是择吉日迎送新娘,新房窗上挂鸿禧字,请娶亲客与送亲客。房里备下酒席,喜房里忌鳏寡孤独者,忌犯属相者,必须找男童压床,压轿奏喜乐。女婿送离娘肉,姑娘穿嫁衣,戴首饰披蒙头红,由哥哥抱之上轿。轿子抬之男家,给压轿钱,烧喜纸、放鞭炮,来客送礼物。夫妻双双拜天地,过马鞍,踏红毡,新郎揭蒙头红,坐鸿福,喝交杯酒,吃子孙饺子。晚上点长寿灯,吃长寿面,妯娌铺床,亲友闹洞房。新郎新娘结婚后第三天或第七天回娘家,三天者早去晚归,七天者隔宿而归。旧时男女婚姻受封建礼教和旧习惯的限制,情投意合自找对象的男女大多不能结合。
建国后,旧习渐被改变,男女订立婚约时做父母的需同儿女商量,对相对看,使他们同意方可。五○年政府颁布婚姻法后,男女双方的正当婚姻得到法律的保护。旧习惯旧礼节渐被摒弃。婚配的主要条件是男女双方同意,在法律保护下自由恋爱自由结合。男女之间的结合多是同乡、同志、同学或亲友为之介绍,恋爱过程中彼此间要求学习好、工作好、品德好、身体好、互相了解、共同进步。提倡晚婚,履行结婚登记手续,执行计划生育。举行婚礼一般在节假日或星期天,亲友光临,由主婚人读礼序、念证书、致贺词,后奏乐,放鞭炮,新郎新娘向来客致谢,新婚礼毕摆酒宴,招待宾朋。现本着节俭精神,举行来宾欢聚吸烟、吃糖、品茶,开谈笑自如的座谈会等新式婚礼。近年来破旧立新,许多青年男女旅行结婚、参加集体婚礼。但随着人民生活的进一步提高,大操大办之风仍没煞住。
三、丧 葬
建国前本地居民对丧葬很重视,临死时,往往是家人为其沐浴,理发,更换衣服 (称为寿衣:里面棉袄棉裤,外着黑色丧服),一般寿衣是五至七件,不钉扣 (避“扣”字音讳),不码边,寿衣质地穷富有别。病人要咽气的时候,将之抬至停尸的拍子上,不使死在炕上。咽气时含压口钱(铜钱),压口钱露出嘴外一半。男者死时脚穿白底皂鞋,女者死时脚穿“莲花鞋”。脸蒙黑布,脚绊红绳,手拿面制的打狗干粮、打狗棒。入殓时,富人家在棺内四周糊好绸缎,贫者则糊之以粗布或白纸。
人死后,家人要请阴阳先生看凶吉,凡入殓、起灵、破土、安葬都需择吉日吉时,以求子孙平安,家庭无恙。入殓后依次应开光 (把安放死者之棺木盖打开,家人亲属看其最后一面并为死人洗脸),躲殃(迷信说法为死者最后一口气能酿灾祸,谓之殃,人碰上必有灾,必须由阴阳先生亲目察看,设法使之落到无害之处) 孝子指路,点引路灯,烧魂车,写路引,举引魂幡,挂岁头纸(岁头纸的张数与亡人年龄相同,外加天地各一张)男者死后岁头纸挂门左,女者死后挂门右,子女和亲属穿白孝衫,头戴孝帽系白带子,直系儿孙披麻带孝,鞋蒙白布,重孙孝帽顶端系红布角。与此同时,丧家还需搭灵棚,奏哀乐,灵柩前点灯、焚纸、烧香,子女亲人一日三报庙、送浆水,男前女后排队至土地庙前焚香烧纸叩头,回来哭之至灵前。亲友探丧以钱、纸箔或纸人纸马纸牛等扎彩为礼,也有送帐联或祭品等。如祭品有猪、羊、海纸银锞供果各若干,每二人举一桌,游街,鼓乐为之前导,送祭者随行至丧家供灵,丧家给祭者白布三、四尺佩于身上。
亡人入殓后,用衣物塞住尸体不动,三日或七日起灵下葬。起灵前一日为死者脱魂指路,送盘缠、烧扎彩,男死烧匹纸马,女死烧头纸牛,晚上辞灵,第二天择吉时,选墓地破土下葬。富贵人家择墓地,贫者无墓地只得埋入乱葬岗子(公共墓地)。出灵时用三十二扛抬棺木或用车拉,灵前孝子摔丧盆,手挚一引魂幡走几步回身叩三个头、直至墓地。子女和亲友随后哭送,一路撒纸钱,择吉时安葬,灵柩前点万年灯,放死者女婿编织的五谷粮囤和装水罐子。其墓用土堆起,丧家跪拜后,将孝服脱下,从坟上掷过携之而返。对探丧者和送祭者主人要设席留宴。死者葬后三天,家人到墓地园坟添土、“上祭”,叩头焚香、烧纸。子女素装打扮,未嫁小女扎白头绳,七日烧头期。以后每隔七天烧一期,直至五期或七期为止。百日时,上坟焚香烧纸谓“烧百日”。一年一祭,三周年大祭为止。
解放后破除了迷信,旧的丧葬方法渐为减少或简单化,人死后当日出殡,子女和亲友臂带黑纱。现在政府提倡深葬和火葬也渐被人们所接受。
四、杂 礼
串新门儿(俗称拜新年)
男女双方结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期间。送神后,带上礼物到双方亲属家(主要是女方娘家)拜年,谓之串新门儿,。主人家热情款待之,归时主人赠钱给串新门儿的人(称为压腰钱)。
下 奶
每当孕妇分娩第五天后,亲友们陆续以布、面粉、鸡蛋、红白糖等礼物送给产妇谓之下奶。产妇需一个月后才能劳动。产期极需营养,故有这种风俗。
杀年猪
每到年关杀猪,邀请亲友欢宴,大多是白肉血肠,一顿饭得几十斤肉。近年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此习有更甚的趋势。
喜 礼
凡有结婚者,其亲友则登门送礼贺喜。礼品有钱、布、被褥面等。此习俗旧社会盛行,建国后渐淡薄。
庆 寿
老年人过生日子女备酒席买寿桃,亲友赠送寿面、寿联、衣料等前来庆祝长寿。此风俗建国前较盛行,建国后时而有之。
五、杂 规
从前沿续至今的封建迷信杂规,现在已被年轻人逐步废弃,但农村中的老年人还深信不疑,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严禁孕妇到井台、发酵期的酱缸边、坐新婚的床炕、看望种牛痘的婴儿等。按迷信观点,有使酱变味、冲喜气、感染婴儿牛痘期正常发育等说法。
2.正月单日和二月二、妇女忌针。理由是动针就会扎龙头导致后代易头疼。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变相解放妇女的暂时劳动,安心度过节日,因为正月里的节日一般为单日如初一、三、五、七、十五等。
3.每逢春节,正月初五前,马车不能动。有不过初五出车会压龙头之说。
六、衣、食、住、等习俗
衣(服饰)
光复前,大同一带的居民,富贵人家多以绸缎为衣料,男子喜穿长袍,戴礼帽,女子喜欢花色衣服。贫者由于生活与劳动习惯多穿棉布(或家织布)料短袄。光复后衣着有变,男子喜穿制服、中山服、学生服,质地多为棉布(如卡叽、花旗布等),女子喜穿素花棉布衣服。1970年后针纺、化纤产品增多,男女衣服的质地也向针纺、化纤产品转移,现已普及。1980年后西服在本地城镇青年中较为盛行。
食
本地居民,在建国前主食以玉米制品、小米、高粱米、黄米为多,面粉和大米很少。建国后,城镇居民细粮逐渐增多,农村的食品结构也有所改变。1980年后,城镇和农村主食均有较大的改变,细粮数量明显增多(1985年时,城镇约食百分之五十,农村百分之三十)。
住(住房)
大同一带居民多喜欢住朝阳的房子,但旧社会时贫者无力建房只好住地主家的厢房。当时流传着“有钱不住东西厢,冬不暖、夏不凉”的说法。房舍以土木建筑为最多。建国后,有所改观,房舍面积扩大,逐渐变厢房为正房。1978年后,农村居民始建一面清和全砖房,城镇居民一部分已住上楼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