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编修《大同区志》始末
附录篇
第一章 编修《大同区志》始末
《大同区志》的编修工作始于1982年9月份。中共大庆市委、大庆市人民政府于1982年9月1至3日召开了第二次市志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学习了编史修志文件和领导讲话,明确了编史修志的日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科学方法。乘会议的东风,各二级单位先后成立了编审委员会,组建了队伍、配备了人员。大同区志编审委员会以区委副书记、区长杨广达为主任共十五人组成,具体工作由区政府办公室主任负责。 9月中旬借调人员到区志办公室开始工作。1982年12月份市委、市政府又召开了第三次市志工作会议,会上进一步学习省、市领导讲话,明确了搞好编史修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学习了先进二级单位拟订的篇目。中共大同区委、区政府派出区委委员、人大副主任、区志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关常友同志带队、区志办公室一名同志参加这次会议。这次会议以后,区委、区政府专门研究了大同区志的编修工作,并立即抽调两名同志专司其事,加强了修志力量。接着召开了大同区第一次区志工作会议,各公社、科(室)、部(办)主要领导和专(兼)职修志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开了两天。会后,在层层发动的基础上、编修《大同区志》的工作在全区展开,一个群策群力搞编史修志的局面开始确定并初步形成了高潮,按着规划,区志办马上进行了分工,采取“统一规划,分头拟定、各方修改、综合定稿”的原则,在1983年3月份拿出了《大同区志》篇目。
拟定、审订、修改《大同区志》篇目,实际就是一项地方志蓝图的设计,篇目是方志的基础,是骨架。制订一份全面、完整的地方志篇目,必须慎之又慎。它不仅是志书搜集资料、撰写成篇的第一步,而且是资料归类、体例安排、材料取舍、审修志稿的必由之路。《大同区志》篇目由区志办公室初拟后,立即于1983年 2月份打印成册、送交市志办公室和区委、区政府、区人大领导、区志编审委员会成员、各公社、科(室)、部(办)领导审阅,征求意见。区志办公室同志为取得中肯、正确的修改意见,曾分头走下去面对面解释、介绍、说明。在经过一个月的送审后,于1983年 5月中旬召开大同区志编审委员会会议,就《大同区志》篇目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讨论,对区志的总体设计各人提出自己的看法,对重复部分、众说纷纭部分、遗漏部分,进行切合实际地补充、完善、增删,体现了产生于基层、自下而上大家动手修志的精神。委员会就区志篇目在政治观点上、业务份量上、事件涉猎上、文字提法上分别提出了意见。最后进行三审三修,于1983年5月末定稿。
搜集资料是编修区志的关键阶段,为了编修好一部内容翔实的、全面的、实事求是的社会主义新方志,没有充分的资料是完不成这项宏伟事业的。大同区志办公室搜集资料采取“先近后远、先内后外、先采后查”的办法,以“共同搜集、分头撰写、互补互提、共同负责”的原则,把大部时闯用于资料搜集上,从1983年5月到1984年3月,花费十个月时间,走访二百多人次、查阅档案五百多册、翻阅文献资料五十余本、摘录报刊杂志四十余份,曾五下肇州、安达、二下杜蒙、龙江、肇源,赴省档案馆、烈士纪念馆、哈尔滨烈士陵园、省志办、齐市图书馆、档案馆等处查阅历史资料。同时,广泛组织与发动各科(室)、部(办)、公社编修本部门、本单位志稿,各大型驻矿单位(银行、邮局等)派专人编修本单位专业志。通过广泛深入采访、查寻线索,发出函访信一百二十余封。截止1984年 3月末,共搜集原始资料约二百五十万字,为下一步编修区志打下了基础。
资料拿到手后、组织成篇、撰写志稿是编修地方志一个重要步骤。对千头万绪的资料进行筛选、综合、考证、核实,是编修地方志如何运用资料必不可少的过程。大同区志的编修尤为艰难:一是档案资料匮乏;二是领属关系变化频繁;三是历史虽早、但口碑材料难以查寻。建国三十五年,大同经历近四个时期,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对这些材料确有大海捞针的艰辛。况且区志办几名同志多是卅年代生、四十年代长、五十年代才通晓本地情况,有的是生长在人民共和国时期,应该说是头脑中“一穷二白”的修志工作者。这种现实,只能使我们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勤于学习、知难而进,我们以此为座右铭开始了志书编修工作。
《大同区志》的编修方法是“各自起草、分头撰写、边修边改、共同补充”,区志办编辑之间体现了“众人拾柴”的精神,发挥集体的智慧,使刚刚产生的志稿获得较高的成功率。可以说1983年是资料年,1984年是成篇年。在区志成篇过程中,每一页志稿都浇灌着编辑们的心血,为了搞清一个时间要几次奔走外出,为了弄得一个数据要几次查寻资料,为了清楚一个事件要几访他乡、查讯知情者。搞地方志的艰辛,确不亚于建筑一座高楼大厦。在整个撰写过程中,修志同志往往中途辍笔,往往几稿不就弃之废纸。从1984年元月至同年 8月份,是最紧张的撰写日子,同时是考证资料、核实资料、补充资料的日子。这其间带着问题长途电话、徒步询问和路遇熟人查问,闻风而至之事屡见不鲜。修志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象重负一样压在修志人员头上。
1984年 9月初,《大同区志》初稿在国庆三十五周年前夕问世了。她象一个初生胎儿见不得世面,为使她茁壮成长,区志办公室编辑人员,本着“各抒已见、求同存异”的精神,进行了集体修改。通过这一活动,不仅发现了各人志稿的长与短也鉴别了志稿之间的同与异,还查觉了文笔的精与粗。大家开诚布公,按着地方志的常识要求,进行了实事求是地评论、质疑和修改。可以说,集体讨论地方志开阔了眼界、明确了范围、得到了借鉴,为编修愈加合于志书规格的志稿,迈了一大步。
地方志的三审三修工作十分重要,《大同区志》在草稿完成后,自己进行修改二次,集体讨论一次,业务科室修改一次,编审委员会讨论志稿一次,主编阅稿一次。这样,经过三审三修,使志稿相互见面,内容上不重复、资料上不繁琐,体例上进一步统一,志书格式上更趋一致。尤其是集体讨论志稿,是极重要的一环,这一环节的进行,不仅志稿互相见面,更主要的是为进一步核实资料、完善志稿、增删事件、统一说法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这种志稿内部见面,对求同存异、掌握全貌收益非浅。
主编阅稿、审稿,是编辑人员完成修志任务的最后一关,这一关十分重要。这一步是请地方志行家里手、语文素养高、文字功底深的老前辈把关的必由之路,它将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这也是将志稿上交领导,上级志办审查的检查阶段,这方面的工作必须引起重视。
区委和区政府领导、各科(室)、部(办),公社审议志稿,是出版前的一项修砌工程,它将起到博采众长、去伪存真、进一步考证资料的作用,是志书的整体交工、付诸印刷的一道工序,也可以说是工程的验收。这样,通过一系列反复推敲。严细修改的志稿,才能体现地区的水平,领导与群众的智慧,使志书真正成为群策群力的产物。在送审过程中,区志编辑人员要深入下去,采取征求意见到门的办法,进行面对面地征询,并不断修改,使志书日臻成熟。同时要制定出版印刷计划。提交主管领导批示。
地方志是综合一方的百科全书,它要具备文字、图表、照片、插图、作品复印等,负责编修各专业志的编辑人员在撰写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安排,并恰当地排列在各篇章中,在送审过程中不得遗漏。只有这样,才能使志稿日臻完美,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同区志》共有照片150幅,图表80栏、插画10幅、作品20篇(首)、地图3幅,根据需要安排在各篇章中,为区志又添光彩,丰富了内容,使区志显得活泼、充实、全面,读之起到存史、教化、资治作用。
1984年12月份,一部约六十万字的《大同区志》全部编修完成。分上下两册油印成书,呈送市志编审委员会廿份,区内各级领导、科室领导每人一套,以便广泛征求意见和志稿评议会备用。送审稿上交后,我们编辑人员压力更大,来自各方面的正反面修改意见接踵而至。经过近三个月的自修自改。中共大同区委向市志编审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评议报告。大庆市志编审委员会办公室于1985年 7月30一31日,在东风接待站召开了第四次二级志稿评议会。吸收了公路公司、萨尔图区、采油五厂、龙凤区、让胡路区、油田开发部、红岗区、轻工局、农牧渔业局等单位修志人员和行家里手参加。评议中,对《大同区志》送审稿,与会者畅所欲言,实事求是地评议了它成功的方面,也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一致认为“《大同区志》指导思想明确,体例比较完备,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文风也比较朴实,是一部较好的志稿。同时也指出志稿在思想观点,体例结构和文字方面的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修改”。根据这一精神,区志办公室同志在邀请主编的指导下,进行了大刀阔斧地删减、修改,截至1985年国庆前夕,全部志稿修改完毕。
根据市志办公室要求精神,需续写至1985年,将“六五计划”全部列在第一部志书中。此时区志办公室人员由四人减至二人(陈殿卿、刘成民),其它二人(杨满良、符国忠)调往他处任职。在此情况下,只好重整旗鼓,补充资料,四人任务二人完。处于时间紧、任务重、头绪繁的状态。办公室二名同志深入基层,亲自组织材料,亲自从群众中发掘资料,至1986年国庆前夕,续写完成。经过主管领导审阅,于1986年末,正文与续写《大同区志》近60余万字全部脱稿。做为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大同区志》问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