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土壤类型

第二节 土壤类型




  一、暗棕壤

  暗棕壤属地带性土壤,在绥芬河市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母质为安山岩、砾山、花岗岩的风化残积物,地表排水良好,自然剖面特征为:地表有明显的枯枝落叶层;表土层多为暗棕色,有较好的结构;心土层呈黄棕、淡黄棕色,含有较多的石块;底土淡黄棕或黄棕色石块,主要为天然林地过渡类型的白浆化暗棕壤、草甸棕壤,地处缓坡,土层较厚。

建新东沟岗地



  石质暗棕壤:在暗棕壤土类中,石质暗棕壤数量最多,分布广。地形为山地,坡度较陡,排水好。表土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均比较高,但多处地形陡峭部位土层薄,缺心土,养分总贮量少,不宜开垦,只宜做林业用地。

  砂石质暗棕壤:主要分布在市区中部和北部低山的下部,呈环带或片状零星分布。有较好的心土层,土壤肥力与石质暗棕壤相近,因土体构造比石质暗棕壤有较好的心土层,加之地形坡度稍缓,所以成为本区早期开垦较多的土壤。但由于耕作粗放,水土流失严重,耕地多呈现出后期肥力不足,有些耕地肥力明显下降。

  夹石草甸暗棕壤:主要分布在建新沟一带,地形为缓坡,母质主要为坡积,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均好,是暗棕壤土类中较好的宜农地。

  白浆化暗棕壤:多呈带块状,零散分布在山体下半部的缓坡。表土层有机质及其他养分含量较高,结构较好,颜色呈暗灰黑色,开垦较早的耕地颜色向浅灰变化。土壤质地多为重壤,是绥芬河市坡耕地较好土壤。但截至1988年,水土不断流失,肥力逐年衰退。

  夹石白浆化暗棕壤:上体含有石块,所处地形位置、分布、母质、植被等成土环境条件,基本与白浆化暗棕壤相同。土壤理化性较好,是农业利用较多的土壤之一。

  二、白浆土

  白浆土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北大岭、綦胖子沟和南部的二道岗林场一带。土壤的基本特性为:表土层薄,底土粘紧,中间夹一层瘦瘠的白浆层,是低产土壤。

  白浆土多分布在山麓的平缓坡地,是开垦较多的土壤。其母质为坡积物,质地偏粘,由于受上坡水分的影响,土壤常处较温状态,物理性差。中层白浆土截至1988年已开垦将近三分之一。由于养分总贮量少,中夹白浆层,阻碍了土壤上下水分的协调,使得土壤表现为冷浆、怕旱、怕涝,种植作物产量低。

  夹石白浆土 所处地形为山体下部的缓坡,土壤特性同白浆土近似,只是土体内含有较多的石块,在利用上对生产有一定的影响。夹石白浆土的白浆层物理性能差,养分总贮量少,土体含石块多,加之受控山水的影响,土壤水分偏多,怕涝。

小绥芬河流域甸子地



  三、草甸土

  草甸土主要分布在市区绥芬河、寒葱河两岸和头道沟、二道沟、太平沟等大小沟塘,群众称之为“甸子地”。草甸土为草甸植被,是在草甸化过程形成的土壤,质量好。

  夹石草甸土:该土主要分布在建新沟沟口和建设乡所在地的小绥芬河一带。母质为坡积物,草甸植被,黑土层50厘米左右,结构较好,质地粘重,土体含有石块,肥力较高,地形平坦,为较好的土壤。

  砾石底草甸土 主要分布在全市各沟谷水线,地势低平,纵横坡度均较小,利用率较高。母质多为坡积物,植被为塔头、小叶章、白花黄瓜香等湿地植被。局部地表有积水,地下水位高。表土层疏松,质地粘,薄厚不均。养分贮量高,因冷浆,养分释放差。

  壤质砂底草甸土 分布在南寒附近的寒葱河两岸河谷平地,母质为坡积与冲积,土壤质地理化性质好。

  白浆化草甸土 主要分布在北寒附近,洛河桥至宽沟中间有少量分布。地形基本是沟谷地,略高于沼泽土,母质为坡积物,自然植被小叶樟、沼柳、蒿子等。表土有机质含量多,疏松,理化性较好。因受白浆层的影响,养分贮量低,通透性差,早春冷浆,影响养分释放。

  四、沼泽土

  主要分布在寒葱河、绥芬河及各较大沟谷水线和洼地。地下水位高,地表排水不畅,有季节性积水或常年积水,是在泥炭腐殖化和潜育化作用下发育而成的水成型或半水成型土壤。

  草甸沼泽土 分布在市区北部、五花山北部和南部马架子沟,以及中部的綦胖子沟、金鸡沟、太平沟和山上局部的平洼地。排水不畅,雨季积水,冬季结冰期长达 5个多月,土壤基本上常年处于水分饱和状态。由于地处天然排水线,地表长有茂盛小叶樟。

  泥炭腐殖沼泽土 只有八道桥和马林园子沟两处呈局部分布。该土同草甸沼泽土成复区,可统一规划,清除灌丛,改良草质,作采草用。

  泥炭沼泽土 零星分布在建新沟、滚兔岭下沟和侯学礼沟,与草甸沼泽土成复区,处于自然状态。有机质表层含量高达37%,有很高的潜在肥力,因常有季节性积水,较难利用。

  五、泥炭土

  绥芬河市泥炭土只有薄层泥炭土一个土种。分布于北寒至南寒一带的寒葱河两岸。由于持水量大,所处地形低洼,排水不良,严重的影响土壤的通气和导势,因而春耕前期表现冷浆,成为早期障碍土壤肥力释放的限制因素。至夏季随气温增高,土壤潜在肥力活性增强,作物又多出现徒长,故需加强熟土壤措施,以提高土壤有效养分。

  六、河淤土

  河淤土是在河水泛滥的沉积物上发育起来的土壤,主要分布在北寒至红花岭一带的寒葱河两岸。

  砾石底草甸河淤土 主要分布在北寒至洛河桥间寒葱河两岸,是利用率最高的土壤。所处地势平坦,理化性质较好,已大部分开垦,主要问题是表土层以下即为河流石,漏水跑肥。宜施土杂肥,改善保水保肥性能。

  层状草甸河淤土 主要分布在红花岭村附近的寒葱河右岸,属于较好的土壤。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心土层,对保水保肥不利。

  在全市24种土壤中,除泥炭腐殖质沼泽土因长期处于积水和受位置条件的限制没有开垦外,其余22种土壤都有不同程度的开垦。处于平坦河谷的河淤土,有较厚的表土层,理化性质良好,限制因素少,垦殖率高达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