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畜禽繁殖改良 一、繁殖
1959年,有繁殖黄牛母牛208头、种公牛 8头,公母比例为1:26。当年产犊157头,产犊率为75.5%。有繁殖奶牛母牛77头、种公牛 2头,公母比为1:38.5。当年产犊14头,产犊率18.2%。有繁殖母马212匹、种公马7匹,公母比为1:30.3。当年产驹126匹,产驹率59.4%。有繁殖母猪342头,种公猪14头,公母比为1:24.4。大中家畜均为自然交配繁殖。
1978年,有繁殖母黄牛225头,产犊38头。当年奶牛产犊19头。有繁殖母马160匹,产驹23匹。有繁殖母猪263头、种公猪21头。当年山羊产羔 103只,绵羊产羔146只。当年,部分黄牛、奶牛开始采用冻精人工配种繁殖,猪、绵羊、鸡等引进新品种与当地品种自然杂交繁殖。
1985年,有繁殖母黄牛491头,产犊172头,其中冻配产犊成活58头。有繁殖母奶牛47头,产犊活27头,全部为冻配繁殖。
1988年,576头繁殖母黄牛配种400头,其中冻配200头,产犊185头。35头繁殖母奶牛配种32头,其中冻配21头,共产犊10头。繁殖母猪120头,配种97头,准胎84头,产仔成活180头。繁殖母绵羊570只,配种534只,其中冻精配种的 112只准胎94只。繁殖母山羊230只,产羔130只。繁殖母马118匹,产驹36匹。
截至1988年,畜禽繁殖趋科学化、良种化。黄牛、奶牛、绵羊等经济效益高的家畜繁殖受到重视,以使役为主的马的繁殖,其地位下降。黄牛、奶牛趋向冻精人工配种为主;绵羊、猪以良种公畜自然交配繁殖为主,其中猪全部以本交繁殖。以冻精配种的,受胎率低于本交。
因下拨经费不足,配种点少,拥有 53%黄牛的北寒乡没设配种点,致使人工授精技术推广缓慢。北寒乡一带黄牛繁殖仍有一部分靠杂交一代改良牛为父本自然繁殖。
1959—1988年绥芬河市大牲畜繁殖情况表 表8—35 单位:匹(头)
1959—1988年绥芬河市主要家畜繁殖情况表 表8—36 单位:只
二、改良
1956年,苏联送给友好村卡巴金马 6匹,其中一匹种公马。1958年在友好大队建马匹授精站,用鲜精配种改良本地马种。1960年后,马匹改良工作停滞。
1975年建市后,畜禽改良工作逐渐受到重视。1976年,引进朝鲜种公牛 1头,以本交形式与本地黄牛杂交;从东宁引进部分尼克蛋鸡母本以改良鸡种。
从1976年开始采用冻精配种改良技术。用黑龙江省繁改站的肉用型利木赞、夏洛来种公牛冻精改良本地黄牛,促进黄牛品种由役用型向役肉兼用型转化;用省繁改站的荷兰黑白花奶牛冻精,改良黄白花奶牛。1978年,从东宁引进考利代细毛公种羊,以改良建市初引进的劣质绵羊,使其向毛肉兼用型发展。
1980年,从牡丹江种鸡场引进牡丹红、罗丝、宾白三种蛋鸡和星布罗肉鸡新品种。1981年,全市有改良奶牛10头,有改良半细毛羊 275只。奶牛泌乳量由改良前的日产10公斤增加到15公斤以上。1982年,引进哈尔滨香坊农场的康贝尔蛋鸭。
1984年,黄牛、奶牛的冻精改良配种100头。从牡丹江东河种猪场引进苏白种公猪3头、哈白种公猪2头。引进罗斯种蛋鸡200只、星布罗种肉鸡100只,引进康贝尔种蛋鸭350只。
1985年,引进高加索细毛羊350只、考利代细毛羊200只,淘汰了产毛量 1公斤左右的土种羊。引进苏白种公猪3头、长白种公猪 1头和后备苏白种母猪249头。引进AA、罗曼等种蛋鸡雏和星布罗种肉鸡雏共 2 500只。同年,黄牛冻精配种产活犊58头,奶牛冻精配种产活犊27头。冻精均为优良品种。
1986年,黄牛冻配78头,产活犊70头,冻配黄牛占繁殖母黄牛的 16%,奶牛冻配28头,占繁殖奶牛的70%。
1987年,黄牛冻配154头,冻配占黄牛繁殖母牛的23.4%,准胎121,准胎率78.6%。奶牛冻配33头,占繁殖母牛的97%,准胎26头,准胎率78.8%。
1988年,黄牛冻配200头,占繁殖母牛的34.7%;冻配产犊 185头。奶牛冻配21头,占配种奶牛的65.6%。绵羊冻精配种112只,准胎94只。
从1978年到1988年,改良奶牛800多头,产活犊300头。截至1988年,牛改良以优良品种的冻精人工配种为主要方式。黄牛改良向肉用型和奶用型发展。但因个体养殖黄牛交流性强,养殖户只是初步认识到黄牛改良的意义,黄牛改良基础设施不健全,改良黄牛尚未形成稳定群体。奶牛改良主要以荷兰黑白花奶公牛冻精配种,以提高其后代泌乳力。绵羊主要采取引进良种淘汰劣种方式优化品种,猪以引进良种公猪为手段更新品种,苏白、长白杂交型猪成为主要品种。蛋鸡只能以引进更换优良品种为主,散养户因鸡群混杂、自然交配,形成部分退化型杂交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