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校 一、小学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绥芬河铁路附属地设俄国小学1所,收俄国学生;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增设中国初级小学1所,学制4年。1913年,铁路附属地设俄国侨民小学1所,校址在光华路中段西侧原政府楼。以上学校均隶属中东路与绥芬河自治会。
1917年,成立阜宁屯垦公司初高两级小学校 1所,学生38名,校址设中华市场内。后中华市场演变成阜宁镇,学校也称阜宁镇学校了。1919年 5月,成立私立光华小学校,校舍于铁路附属地三合林处民宅内。
1921年,朝鲜人聚居的腰屯设丽兴朝鲜初级小学;东街朝鲜居留民会院内设朝鲜小学。两处朝鲜学校各有一名教师,学生共60余人;均隶属朝鲜侨民组织。
1922年,阜宁镇两级小学校学生发展到近百人;到1924年,达 230人。同年,光华小学校改官办称东省特别区第三区第一小学校,为完全小学校;有教职工13名,学生 286人。原中东路其他学校也纳入东省特别区管理。至此,阜宁镇小学和东省特别区第三区第一小学校成为大型学校。20年代前期,寒葱河小学成立,隶属裕宁屯垦公司。1931年,阜宁镇小学校由东宁县接管改名为(东宁)县立第12小学,教师8人。
30年代初,朝鲜丽兴小学和居留民会小学学生有200余名,教师5名。
至1932年,绥芬河地区有中、苏、朝小学校至少7所。有少数私塾。
1933年1月沦陷后,学校均停课。半年后有小学校陆续复课。学校名称有所变更。至1936年,全区有小学校6所:绥芬河完全小学(原东省特别区第三区第一小学)、阜宁镇完全小学、绥芬河铁路子弟完全小学(原铁路附属地中国小学)、朝鲜大成小学、苏联小学和陈氏私塾。
1937年,日本侵略者加紧对中国教育的侵略,更改学校名称。初级小学被改称“国民学校”,高级小学被改称“国民优级学校”,私塾学堂被改称“国民义塾”。同时,将学校分为公立、私立两类。其中公立学校隶属伪地方政府。各校情况是:公立绥芬河国民优级学校,校长于鸿达;公立阜宁镇国民优级学校,校长李文彬;陈(恩庆)氏国民义塾和张(献吉)氏国民义塾,分别有学生21名和28名,且均为男生;私立俄人国民学校,学生45名、教师 7名;私立俄人国民优级学校,学生26名,教师 7名(两所苏联小学为俄侨私立中学的附属学校);公立朝鲜大成国民优级学校,学生较少。
原朝鲜人大成学校 1939年 6月,绥芬河地区划归绥阳县后,绥芬河国民优级学校改称县立第二国民优级学校,阜宁镇学校改称县立第三国民优级学校。同时,寒葱河(北寒)小学恢复,列称第九国民小学校,校长刘滋泉。学校改名后,仍惯用原名。
据1940年夏统计,绥芬河街有小学校10所,即公立绥芬河国民优级学校、公立阜宁镇国民优级学校(今建华桥西路北)、阜宁镇国民学校(在阜宁镇)、公立朝鲜大成国民优级学校 (在腰屯)、私立苏联人国民优级学一校 (光华路中段路西)、公立寒葱河国民学校(北寒村)、公立日本人“在满”小学(今铁路小学处)和私立绥芬河陈氏国民义塾、阜宁镇瞬日义塾、阜宁镇义兴义塾等。
原光华小学 1942年后,北寒葱河村有公立日本初级小学1所,学生20名许,教师1人;有蒋钦虞办的私塾学堂1所。
至1945年7月,绥芬河街各校情况是:公立绥芬河国民优级学校,学生351人,教师 8名,校长于鸿达;公立阜宁镇国民优级学校,学生240人,教师7人,校长李文彬;公立朝鲜大成国民优级学校,学生45人,教师 2名,校长金本容植;公立寒葱河国民学校,学生29人,教师兼校长刘滋泉1人;私立苏联人国民优级学校,学生27人,教师3人,女校长瓦西里安娜。
同年 8月绥芬河解放。至1946年末,因社会动荡、政权更易,学校全部停课。苏联、朝鲜、日本人的学校解体。苏联、日本学生多回本国,朝鲜学生多随家长迁徙。
1946年建立人民政权后,摒弃旧的教育制度,建立以小学为主体的人民教育新体制。
1947年3月1日,绥芬河铁路职工子弟小学开学,学生247名,教师9名,校长崔元信;校舍位于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北侧,为二层楼。秋,阜宁镇初级小学在原裕宁公司楼开学,学生100余人,教师 3名,校长戈宝玉。同年,绥芬河小学开学,学生150余人,教师3名,负责人巩义方,学校仍在三合林原地一二层楼内;北寒小学开学,学生40多人,刘滋泉任教;腰屯增设小学,学生40人左右,王玉书任教。
1948年春,南寒葱河村拨两间草房办学,有学生10余名,1至4年级一个复式班,巩福明任教,年末学校停办。
1949年10月,阜宁镇小学随村名一同改称建设小学,有150名学生,教师7名;腰屯小学改称友好小学。1951年 8月,绥芬河小学增设高小班,校名改称东宁县第一完全小学,习惯称东街小学。建设小学增设高小班,为完全小学,并招大龄学生成立速成班。同年,铁路小学有学生约500名,教师20余名,清洁工4人。因校舍不足,于铁路车站南侧设 3个教室。约1951年,南寒葱河小学恢复。1954年,北寒小学增高小班。在50年代中期,铁路小学学区范围至穆棱站以东。至此,形成国家财政全额拨款学校,民办公助学校,企业子弟学校等学校阵容。除铁路企业学校外,均隶属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农村小学还要接受村的领导。
1955年10月,铁路小学迁至光华路南段东侧现址,有教职工约30名。1956年,红花岭建小学,1个班1名教师。至1958年,红花岭小学有学生30名许,有一至六年级,仍一个复式班一名教师。同年初夏,绥芬河镇小学(即原第一完全小学)迁至大直路中段路东。
1962年,绥芬河镇小学有461名学生,教职工17人,校舍598平方米。1964年,建设小学被定为公社中心小学。1965年,建新大队建小学校,10余名学生,1 名教师。1969年,友好小学随村名改称反修小学。1972年3月,建新大队有一至五年级两个复式班,刘明春一人任教;6月增一教师。
至1975年建市前,绥芬河地区共有小学校 8所。其中铁路职工子弟小学、绥芬河镇小学、建设小学、北寒学校4所为大型小学校。
1976年7月,永胜小学成立,学生20余名,教师 2名,校舍168平方米;市小学(原镇小学)有学生868人,教师34名;大岭下村设教学下伸点,10余名学生1名教师。1977年9月,大岭下正式建校,一个复式班一名教师。同年,宽沟小学成立,25名学生,4名教师,校长吕忠良。1979年3月,铁路将红花岭、宽沟两校移交市文教局管理。同年,绥北农场成立小学。
北寒学校 1980年,反修小学改称建华小学。11月,于原三合林镇小学成立市第二小学,从第一小学分出一至三年级6个教学班和8名教师,校长张桂芬;原市小学改称第一小学。1986年,双胜小学成立,有学生8名、教师 1名。同年,铁路职工子弟小学有505名学生、29名教职工;新增校舍1 300平方米。1988年 9月,经牡丹江市教育局批准,市第一小学改称实验小学,有学生597名。1988年,北寒小学改为“九年制学校”,在外地上学的初中生,全回本村学校。
截至1988年,全市共有14所小学校。其中市第一小学、第二小学经牡丹江市教育局验收,被定为规范化小学;有学生3 018名,学校占地135.7亩,校舍13 147平方米。市一、二小学,隶属市教育局;农村各校隶属乡教育办,在某些方面,也接受村民委员会的领导;铁路小学隶属铁路局。
二、中学
1920年,铁路当局成立铁路员工子弟中学,校名为公立华俄中学,校址在光华路中段西侧(原政府楼);学制8年,学生多为俄罗斯人子女,教员为俄罗斯人。
1934年,有“白俄”中学(始末不清,或许是原公立华俄中学的别称)。1936年,有私立俄侨中学(其前身应是公立华俄中学),学制10年(内含小学6年),有学生72人、教员9人,校长鲁金。1945年8月,苏联学校解体。
铁路中学 解放初,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国家仅在县城设立中学。1957年, 绥芬河镇办民办初级中学1所,由张培勤负责组建;校址在山城路中部东侧,有教室两间、教员 3人;招一个初中一年级班,学生30多人。1958年11月,民办中学迁入扩建后的绥芬河镇小学,合署办公,有一、二年级两个班。1959年夏,首批初中生毕业后,民办中学被东宁县裁撤。同时,成立公办绥芬河初级中学,教师 3人,张月兰为负责人,仍与镇小学合署办公,隶属绥芬河公社、东宁县教育科。
1961年秋,绥芬河初级中学迁址独立办校,有10名教师;到1962年,在校生达 108名。同年秋,铁路地区为学生就近读书,自办民办初级中学,招一个一年班53名学生,借校舍于绥芬河镇中学。1963年2月,迁至铁路大白楼自办。同年9月,铁路民办中学迁到大直路北端西侧原牡丹江铁路局铁路运输工程学校原址,由铁路小学代管。
1966年8月,建设中心小学附设两个农业初中班,学生约200人。1968年绥芬河中学始设高中班。年末,铁路职工子弟学校民办中学部撤销。1969年初,铁路小学中学部成立,校舍在大直路中段路东铁路卫生所处,1个年级2个班。同年,北寒小学附设初中班 (俗称“戴帽儿”中学),称北寒学校。9月,建设中心小学农中部撤销,在校生转入区中学。
1971年,铁路职工子弟学校设高中班。1972年,成立建设公社初级中学,与建设小学合署办公,有教职工10人,隶属建设公社、区文教科。学生由小学升人 140人,从区中学拨回二年级两个班。1974年 4月15日,铁路职工子弟学校中学部析出为中学,校址未动,隶属牡丹江铁路局;有570余名学生,37名教职工。
1973年撤销区建制后,绥芬河中学隶属绥芬公社、东宁县教育科。1975建市后,绥芬河中学隶属市教育局(科)。
1976年,建设中学始设高中班1个。建新小学设初中班。6月24日,建设中学迁入于建设桥东路北建成的新校舍独立时,有学生282名,教职工23人。
1978年暑期,市中学分为第一中学、第二中学。第一中学为完全中学,在山城路北端,属省重点中学;第二中学为初级中学,迁入山城路南端东侧新建教学楼。11月 9日,建设中学改称建设公社中心校,取消高中部。1979年,建新小学初中班被市裁撤,学生并入北寒学校。年末,建设中心校改称建设公社中学。
1980年9月,第一中学、第二中学合并称市中学,有780名学生。1982年夏,市中学复分解为第一中学、第二中学。同年,第一中学设二个职业教学班,招生120余人。
1984年夏,第一中学、第二中学合并。1985年 9月初,市中学迁入山城路北侧新落成的教学楼;10月,职业班从普通中学析出,为市职业技术高级中学,迁至山城路南端原第二中学校址,有106名学生。
1986年9月1日,市中学改称市第一中学,为完全中学;建设乡中学改称市第二中学,为初级中学。同年,北寒乡学校附设初中部撤销,初中一年两个班暂时保留,初中二年、初中三年并入第二中学。第二中学主要招收农村和必须住校的学生。
截至1988年,全市有中学 4所,其中市立第一中学、铁路职工子弟中学为完全中学,市立第二中学为初级中学;有职业技术高级中学1所;另有附设初中班的学校(北寒暂时保留初中一年) 1所;在校生1 972名,其中职业中学在校生236名;学校占地134亩,校舍12 052平方米,其中职业中学占地12亩,校舍1 440平方米。
三、大中专业学校
20年代后期,绥芬河市有助产士学校 1所,为官办,存续到1934年左右。1940年,日本侵略者曾办青年学校。存续时间较短。
1959年秋,牡丹江铁路局铁路运输工程学校由穆棱镇迁到绥芬河,校址在大直路北端西侧,内设经营、机务、工程三个专业。1963年初,学校撤销。
1976年 7月27日,成立市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又称市委党校、“五七”干校。校址在大岭下生产队,暂用小学校舍。有教职工4人,首批学员30人。设水利、赤脚医生两个教学班;1977年增设畜牧兽医班,学员12人;1978年10月,学校因难以维持而停办。
1979年 3月,成立电视大学工作站,为上级电视大学分支机构;首批招学员37人,开数学、物理、化学、英语4个单科班;秋,因无教室、无主要辅导设备——电视机,学员所剩无几。
1983年 3月,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绥芬河分校成立,为自学性中等专业学校,首批招一个农学班,学员8名。
1985年9月18日,黑龙江大学俄语系绥芬河部开学。
1988年 9月,由工农教育办公室与职业高级中学联合,成立农民中专班。班级设职业中学内。10月,由工农教育办公室组织,哈尔滨科技大学与绥芬河市联合办外贸大专班,首批招生42名;当年还有财会函授大专班,49名学员;经济法(半脱产)函授大专班,50名学员。这些联办大专班,教师由学员学籍所在院校委派。本市提供办学场所,协助管理。
到1988年,全市有大中专分院校(班) 7个,其中4个大专班(分校)均为联办。
四、文化技术补习班(学校)
1947年初,在土改工作团的帮助下,各村相继成立夜校,开展学文化、扫盲活动。每村有三五十人参加,教员多为工作队员、村文书和小学教师。50年代初,有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属小型,分布于各村;持续到1954年后均自行消亡。1958年, 绥芬河镇设职工学校,配教师2名,负责镇干部、职工的业余学习。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学校瘫痪。
1980年,建华、建西、南寒等大队办农民业余初等文化补习班;市工会、市直机关办干部、工人文化技术学习班。
1982年春,全市城乡普遍开展成人业余教育,办文化、技术补习班,俗称“双补班”,分扫盲班、高小班、初中班;南寒、红花岭、绥北、宽沟、建华等大队办起初等文化学习班,其中南寒大队参加学习人数最多,达34人;城镇内商业系统率先办起职工学校。
1983年,城镇办12所职工学校,其中初中文化学校7所、初级技校 1所、短训班4所;学校为一到两个班,多为单位办;校舍为临时性,缺少必要的设备;22名教师中只有 2名专职;纪委、物资局、广播局、商业局、粮食局、银行、供销社、啤酒厂、棉织厂、针织厂、城建局、二工程处均组织职工学习。同年,农村公社办3所农民技术学校,有专职教师2名,其余为兼职教师。同年 7月15日,成立市职工学校,利用铁路小学校舍,有教室2个,总面积290平方米,有教师11人。
1984年,城镇文化补习有8个单位办脱产班,5个单位办半脱产或业余班。从1984年至1986年,有12个村办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其中一个村与乡合办。
1987年,出现技术短训班,主要是缝纫技术。当年一人办缝纫班,期限一个月。1988年又有人办服装裁剪班1期,学员18人。
到1988年,3 所乡办农民技术学校达到甲级;村级农民学校多自行消亡;城镇各单位的职工学校随双补任务的完成多数解体。
1945—1988年绥芬河市中小学校数量表 表20—1 单位:所
说明:①铁路民中含铁路小学内。②建设中学附于小学。③其中下伸点 1个。④一所小学设初中部。⑤市中学设职业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