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学研究
第三节 教学研究
民国时期,无专门教研组织、教研任务。学校在聘用教师时则注重知识、能力等。教师多自行学习积累经验或相互学习、交流。
沦陷时期,统治者主要注重研究殖民教育思想并灌输给学生。
解放初,教学研究力量较弱,教研工作处于朦胧状态。较优秀的教师开始探讨教研。1951年,绥芬河小学教师张雅芬总结出“识字教学法”,教师邢素娥总结出一套管理班级办法。
1952年,国家重视教学研究工作。绥芬河小学、建设小学等大型小学校,按低、中、高学年分教研组,即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各一组,便于开展教研工作。主要针对日常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研究。
50年代,寒暑假期间由东宁县教育科教研室组织教师集中培训,学习教学理论、经验。60年代前期,绥芬河中学经常组织教师走出去学习其他学校教学经验。先后到穆棱铁路中学、牡丹江一中、绥阳中学、东宁一中观摩教学,回来后研究、借鉴。“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学研究工作被当作走“白专道路”批判,很少开展教研活动,教研工作停滞不前。
1977年后,教研组织逐渐恢复,教师任课与教研相结合。教研主要围绕日常教学进行。1978年,学校开始组织以学习经验为目的的观摩教学。当年,牡丹江地区组织各市县教师来绥芬河市第一中学观摩语文课教学。至此,教研仍处于探索阶段。
1979年,全市中小学制定教研学习制度。进入80年代后,教研工作逐渐活跃,教研内容由以日常教学研究为主转为日常教学研究和专题研究并重。教研成果积累渐多。1980年学期初,学校、教研组、教师分层制订教研计划。当年部分学校仍处于徘徊状态,对专题的研究不深,外地经验学习应用不够,本市成功经验未及时总结。
1982年 1月,市教育学会请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孙丽、姜文来讲学,分别做《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根据儿童心理特点激发学生语言的积极性》两篇教研报告,对小学的教改教研产生了深刻影响。此后小学教师广泛开展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的研究活动。
1983年,由教师进修校组织召开市首次教学经验交流会,共宣读 9篇论文。1984年,市第一小学教师姜淑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实验,市第二小学教师阮爱民培养学生速算能力的实验被省教育科研所收入实验项目。阮爱民等的《速算实验报告》获省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市中学教师孙书林研制的教学用“地理扑克”获省地理学会教具奖。该项发明将地理教学中的交通、水文、工业城市等主要内容融于扑克游戏中,经过对比实验,缩短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时间。
1985年春,教师进修校确定并开展语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课题研究;数学科以市中学为基地,选张基兴、张庆喜为实验教师,进行“六课型单元教学法”试验。一年后,试验组学生自学能力增强,成绩高于对照组。当年,市中学生物教师张镜祥的《绿色开花植物十科特征歌诀》论文获省级一等奖。市第一小学、第二小学、中学教学研究论文在牡丹江市级以上发表或宣读 5篇。当年,发挥教研作用,推动教师在掌握教材、改变教法上迈出了一步。中小学教学成绩均为历史最好水平。
1986年,教研工作普遍深入开展,研究与实践结合紧密。小学注重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研。建设小学教师潘东贵的关于“培养学生在观察中获得能力”的论文,获牡丹江地区级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一中初中教师王晓芬总结教学经验,形成《几何教学中后进生的心理及其特征》论文,发表于牡丹江《教育参考》上;一中教师孙书林总结、应用“教师精讲,学生阅读、考查效果、师生评卷、组织讨论”五步教学法;教师进修学校俄语教研员完成《俄语教师课堂用语汇编》资料;教研员李国栋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在总复习中的应用》论文被评为牡市级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当年,市教育学会二届年会评出优秀论文44篇;第一小学、第二小学、建新小学、第二中学、职业高中、教师进修校等单位的14名教师的15篇教研论文获牡丹江市级以上奖。其中,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史连文的《农村小学复式班数学教学几个问题的调查报告》和第一中学校长王克忠的《改革哲学复习方法的一次尝试》两篇文章获省级一等奖。
1987年,教师进修校召开“文言文教学”研究会和“数学教学防止大量后进生出现”经验交流会。各学校的教研工作伸展到各主副学科和学校管理中。当年13篇论文和经验文章获牡丹江市级以上奖励,其中第一小学教师王淑云的《培养四有新人中的班主任工作》一文获省级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1988年,市第二小学教师马志英的《乐器进课堂好处多》、第一中学校长王克忠的《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智能两例》两篇文章获省级一等奖。
从1984年到1988年,全市各校教研工作形成良好风气。在此期间,教育学会召开各学科专题研讨会等20余次,教师撰写经验文章和论文约 200篇,其中近40篇获牡丹江市级以上奖励。至1988年,教研形式有教学试验、撰写论文或经验文章、学术讲座、专题报告、研讨会等多种。教研与教学实践结合得更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