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公园
第三节 公园
1945年,市区仅有两座公园。一是东宫公园,现为西林公园西园,一是康乐花园,现为第十二中学校园。两所公园占地不足 5公顷,仅有零星树木。经过40多年的建设,到1989年,市区已经建成公园6处,占地面积(含两处待建公园)共达91公顷。
西林公园 位于市中心,座落在顺和路东西两侧,占地面积 6公顷,建于1940年,系日本侵略者为纪念侵华战死的东宫大佐而建,园内设有东宫会馆。1945年解放后,在园内修建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1946年修建孙西林烈士墓,将园名改为西林公园。1949 年7月为纪念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而牺牲的革命先烈,在园内修建烈士纪念塔。每逢清明节,人们纷纷来园祭扫灵墓,敬献花圈挽联,缅怀先烈。此时的西林公园近似烈士陵园。 1957年将路东的气象站(日伪时期的“靖国神社”)并入西林公园,辟为以动物展览为主的综合性公园,售票开放。 西林公园的设施,最初比较简陋。自70年代后期,进行园容更新改造,修建围墙,增设壁画、假山、雕塑、建筑小品和宇宙飞船等各式娱乐、体育活动设施。1981年在顺和路修建一个地下通道,面积 800平方米,内设电子游戏厅和服务厅,使东西两园于地下联通,别具一格。东园(院)以野生动物展览为主,园内建筑典雅,园中有园,景中有景,联环曲折,曲径通幽。园景以亭阁、假山、雕塑艺术为主要建筑,以透窗花墙与奇花异草为衬托,饲养39种百余只珍贵的飞禽、野兽供人观赏。每年5—10月为游览旺季,游览人数逐年增加。1989年,游览者达 70万人次。西园(院)以休憩、娱乐、运动为主要功能。园中花栏环绕,绿树成荫,并有青少年娱乐、体育设施10余种。每日清晨都有数百人在园内练功、习武、跳舞和作其它健身活动。西林公园曾先后7次举办冰灯游园会, 以冰雕艺术展示祖国大好山河及社会主义建设丰硕成果,每次展出约30天,游园人数平均20万左右。
沿江公园 沿松花江畔而建,西起通江街口,东至和平街,全长1 096米,南北宽 60米。环境清雅,景色优美,是游览休憩的胜地。该园系于1958年修建松花江南岸永久性块石护坡时开辟。1959年又在公园内建立建国十周年纪念塔,成为沿江公园的主体建筑。塔高33米,雄伟壮观,设计别致。上塔下厅,中为园柱,直径 7.5米。周围镌刻着各族人民普天同庆的浮雕群像。基座高3.6米,占地面积为900平方米,内设购物、冷饮、电子游戏等厅。全塔以青色花岗石砌筑,北侧石壁上,镌刻原黑龙江省省长陈雷的题字“一览江天大江东去” 8个大字。塔两侧建有“一步阁”、“万里阁”,为欧洲风格建筑。园内树木成荫,各类雕塑栩栩如生,亭阁建筑古朴典雅,各式各样花坛绿地,把整个公园装点得多彩多姿,风景宜人。一年四季,游人众多,特别是春季游览者络绎不绝。每日清晨都有上千人在此锻炼身体,做健美操、打太极拳、跳迪斯科舞、练气功。
杏林湖公园 位于杏林路西端,占地面积14公顷,是市区占地面积最大,景致最多,自然环境最优美的游览园地。过去,这里是块沼泽地,污水连片,垃圾成堆,杂草丛生。1959年,市政府动员全市人民义务劳动,挖湖筑山,开辟湖面3.3公顷,堆成假山3座,以后逐年续建,铺路架桥,修园建亭,植树造林。到1962年公园景区初步形成。园内山连山,水环水,山水环绕,树木成林,形成市内其他公园所没有的独特景色。1980年市政府对杏林湖公园再行规划,开始进行第二期建设,到1989年末市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累计投资 150万元,清理湖底,修整河道,完成土方2.7万立方米,砌筑湖堤块石护坡1.4万平方米,铺装柏油路面 0.5万平方米。建亭阁7座,桥梁5座,增植各种树木2万株,使园景面貌一新。 1985年以后游览人数年平均15万人次(注:后经第三期建设,增添大量儿童游乐设施,园名改称儿童公园)。
英俊公园 位于市区西部友谊路北,占地面积3公顷。该处原是一片菜地,1966年3月15日人民解放军某部战士刘英俊为抢救 6名儿童在此地牺牲。市委、市政府为纪念烈士,于1967年就地修建赳英俊烈士事迹陈列馆,1968年4月建成开馆。1976年6月辟为英俊公园。园内耸立着烈士全身塑像,后面为刘英俊烈士墓。西侧是刘英俊事迹陈列馆和花卉展览室。事迹陈列馆建筑面积 1 369平方米。室内展出烈士生前事迹图片和遗物,以及各级领导机关,部队赠送的题词、锦旗等纪念品。花卉温室建筑面积 500平方米。以花卉展览为主,兼育苗生产,院内栽有各种花草树木,园庭清静幽雅,是西郊工业区唯一的休息、游览处所。
站前公园 位于佳木斯火车站广场北侧,占地面积 3公顷。原系一片空地,50年代初栽杨,榆树 2万余株,遂为成片林地。1979年扩建为站前公园。园内有纵横交错的柏油小路,各式凉亭、花架与园灯。栽植乔灌木 7 000余株,花卉、草坪布满全园,为附近居民和来往旅客游览、小憩的园地。
杏林路街心公园 位于旧市区南半部杏林路上下单行道路之间,为带形街心游览休息园地。1985年随杏林路同时规划,同时施工建设。道路红线宽度为80米,横断面两侧是单行柏油路各12米,人行道及绿化带12米,中间为街心公园,宽度32米。 杏林路街心公园沿路分为3个自然段,每段占地面积1.28公顷。园内共有凉亭、假山、曲廊、喷泉、水池。花坛、雕塑艺术、建筑小品等27项,军民共建精神文明纪念碑座落其间。园内栽植杏树、樟子松、云杉、垂柳等各种树木3 705株,野玫瑰、红玫瑰、绣绒菊、达子香等花卉10余种。 花灌木成丛成行,整个公园象一条碧绿的锦带镶嵌在杏林路中。
南山公园 位于市区南部,光华路以东,胜利路以南的山岗上,占地面积45公顷。解放前,山上建有自来水储水池,俗称水源山。新中国成立后,经多年绿化,现已树木成林。1980年城市总体规划辟为南山公园。1989年末建起部分铁栅围墙,其它设施尚待充实建设。
胜利公园 位于市区东部,杏林路以东,铁路专用线以西,长安路道南,占地面积 6公顷。伪满时期原为苗圃,新中国成立后废圃成林。1958年规划为胜利公园。园内仅有大片树林,无其他设施。附近居民做为散步、练功、活动身体的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