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畜禽改良
第三节 畜禽改良
勃利在解放前,各种畜禽品种多半是当地品种;其主要特点是体小、生长慢、生产性能低。但耐粗饲料,抗病能力强。
猪 解放前,主要是黑色大民猪,二民猪和小荷包猪。这几种猪是属于脂肪型,生长周期长,晚熟。特别是大民猪出肉率低。
解放后,由畜牧部门先后由外地引进国外优良品种,日本“巴克夏”、“约克夏”和苏联大白猪。50年代,又从辽宁省新金县引进肉脂兼用型的新金花猪;60年代,从哈尔滨香坊、阿城种畜场引进哈白种猪;70年代之后,由浙江省杭州,本省绥化及国营农牧场引进克末洛夫丹瑞两系的瑞士“长白猪”,三江白猪和极少数的“杜洛克,,红毛瘦肉型种猪等,经过30多年的杂交改良。现在基本上实现了优良品种化。
马 农耕的主要畜力,解放前,大部分为小型蒙古马,由于体小力单,养马户有改良品种的要求,但缺少优良种马。1939年(伪康德6年)县公署开拓科畜牧股从种马场引进国有种马,才开始改良当地蒙古马,但数量不多。解放后,1950年在小五站区建立种马配种站,饲养6匹苏联“卡巴金”种马,走村串屯为养马户饲养的母马杂交配种,重新开始改良耕马,深受广大群众欢迎。1958年县畜牧部门又在“西大营”建立国营种马站,并在双河乡建立了分站。先后由双城县引进苏联重型挽马杂交种“勃虎”、富拉尔基“大黑”、“卡巴金”种马,采取科学办法用人工授精开展配种。1960年至1965年,经省农业厅先后调入26匹苏维埃纯种重型挽马,建立12个马匹人工授精站,对改良全县马匹起到一定作用。据统计,从1958年至1967年,全县改良的马匹,占全县饲养马总数60%以上。
牛勃利当地黄牛,隶属蒙古牛血系,体小、生长慢、挽力差。解放后,朝鲜族种水田,由延边引进少数黄牛(朝鲜牛),1959年利用优选的延边朝鲜牛,在倭肯镇和杏树乡开展人工授精配种、改良当地黄牛。1975年又从佳木斯家畜指导站引进法国进口肉用“利姆赞”和延边牛在倭肯、杏树、吉兴乡(镇)开展人工授精配种;1967年又改用安瓶冻精配种。1977年各乡(镇)全面推广用颗粒冻精配种,精液除用原来的“利姆赞”和延边牛外,又增加了英国“海福特”肉用牛,法国的“夏洛来”大型肉用牛;英国“短角”,瑞士的“西门塔尔”奶肉兼用牛;少部荷兰“黑白花”奶牛冻精液改良当地黄牛。杂交改良的各型牛占全县总牛数40%。已成型的延边牛杂交后代,体大、力强,步度快,适应水旱田作业。肉用牛改良的杂交牛,体大增重快,18个月可达400公斤。
羊 解放前勃利养羊数量较少,大多数是蒙古羊,体小、毛粗而稀。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开拓团曾引进一些“考利代”半细毛羊,改良当地羊,因数少,效果不明显。
解放后1956年至1961年,先后引进了新疆细毛羊,苏联“美丽奴”、“阿斯卡尼”、“斯达夫”细毛羊。在地方国营良种场、小五站乡、青山乡推广绵羊人工授精技术,改良当地绵羊。也有少部杂交的三江羊,以增加羊体重,提高产毛量及毛的细度和密度。
1962年省定勃利为“东北半细毛羊”育种基地县。1964年国家农业部调给勃利285只纯“考利代”半细毛羊(其中:澳大利亚进口270只,新西兰进口15只),在县种羊场进行纯繁。对农业生产队的羊群,经过整群,选优去劣,杂交改良,到1981年通过省级鉴定,组群生产性能达到指标,县内羊群96%为东北半细毛羊。
禽 本县群众养鸡,都是“本地鸡”,毛色混杂,体小产蛋率低。一般每只鸡年产蛋80—150枚。
东北沦陷时期,开拓团饲养的有白色“来克亨”鸡和“鲁花”鸡。鸭、鹅也是当地麻鸭和白鹅,产蛋率很低但饲养过程适应性较强。
解放后,全县只有几家养鸡户,由外地引进白“来克亨”鸡,1980年后,大批引进鸡、鸭、鹅优良品种。1985年从北京第三养鸡场引进“星杂579”祖代种鸡,从吉林、哈尔滨、牡丹江绥化分别引进白洛克、星布罗、考尼斯、AA等肉用鸡。还有星杂288、罗斯、牡丹江星杂579、B6、08、岩谷等优良蛋鸡品种。其中有种代鸡、父母代和商品代鸡。目前县城和农村养鸡专业户饲养的蛋鸡和肉鸡,均是优良品种,占全县总禽数60%以上。近年来,引进优良鸭鹅品种有:康贝尔鸭、北京鸭、樱桃鸭、狮头鹅。通过杂交改良,使当地土种鸭鹅有所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