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渔业 1931年至1938年在倭肯河有沙家“渔亮子”2处。每个亮子年捕鱼5万斤。此后群众自发组织20余只打鱼船,在倭肯河打鱼,每年可捕鱼5—6万斤。
1958年,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渔业也随之兴起。当年春,兴华大队造人工鱼池10亩,从兴凯湖购进50万尾鲤鱼水花,经精养当年育出16万尾鱼种,投放碾子河水库。1959年在泉眼沟县办养鱼场造鱼塘70亩,从富锦运来鱼卵,育成种鱼30万尾。
农村养鱼发展迅速,倭肯公社于1958年9月组织起8人的渔业队,1959年在黑鱼泡养鱼,同年吉兴公社抽调36人,在长胜村东建立渔场。相继双河公社在秦家泡,合成旱地泡;杏树公社在黑鱼泡;江丽公社在东明泡;小五站公社在互助水库;大四站公社在玄羊河水库建起渔场。1959年勃利县养鱼现场会后。全县有37个大队建渔场,水面为8000余亩,其中人工渔塘150亩。到1960年全县已有48个养鱼点,其中:国营1处,水利部门1处,社办9处,大小队办37处,总放养水面8385亩(人工池150亩,自然泡沼5135亩,水库3100亩)。投放鱼苗种37万尾。
由于1960年农业遭受自然灾害,1961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渔业上提出了“养捕并举”的方针,渔业水面下调,维持收入抓捕捞。侧重扶持倭肯、吉兴两个渔场。到1961年养鱼水面下降到145亩,1963年全县养鱼水面又降到45亩。1970年至1978年连续9年自然江河水位下降,致使捕鱼产量下降,1970年全县捕鱼仅有1万斤。从此,使人们认识到必须恢复发展人工养鱼事业。
经不断总结人工养殖经验,倭肯渔场出现垧产4700斤,吉兴河小八队垧产5700斤的好收益,这对社队养鱼也有了推动。1970年全县养鱼水面达5000亩,到1974年又迅速发展到1.02万亩。1975年县又建九龙鱼种场380亩。1984年有9户筹资11万元,造池塘126亩。从此实行渔业承包责任制。到1985年全县养鱼已发展到10947亩,养鱼年产量194吨。
1957—1985年养鱼生产统计
单位:亩、尾、吨
续表
1957—1985年捕捞鱼统计表
单位: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