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植树造林

第二节 植树造林


  解放前,对森林基本是只砍不造,1942年,从通天铁路桥至通鲜屯南山,有位把头,承包营林署12万亩山林,经营不善,幼树成活率不多。后被全部砍光。
  从1956年开始,有组织有领导地植树造林。当时规模最大的植树造林地是通天一林场,相继还有宝泉林场和铁山林场也造了大面积人工林。
  1958年,响应中央“绿化祖国”的号召,发动全县人民,动员农村社员,在方圆几十里的一林场境内太平岗柞树林中,营造落叶松人工林上万亩,其后通天二场在九龙沟营造4万亩世界珍贵树种红松,现在已成为省内外有名的人工林区。
  全县造林是以国营林场带动乡村,推动全局。青山乡勃信村从初级社开始植树造林,到1958年造林6000亩。截止1985年末全县以农防林为主的风景林,水土保持林,路旁绿化及用材林面积已达110.9万亩。其中:国营林场造79.4万亩,群众造林31.5万亩。
  植树造林为国家积累了大量资金。1985年通天一林场,创利润达几百万元,总收入已抵销了国家对勃利县的林业总投资。通天一场已成为林业生产的主要经济支柱,是省、市林业战线重要林区,在国际上享有声誉。1976年至1980年,联合国率12个国家组成的参观考察团先后3次来一场、二场实地考察。南斯拉夫、日本也来人参观考察。人工林受到来访者的称赞,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植树造林统计表
           单位:亩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