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灌区

第三节 灌区


  勃利县灌溉事业始于伪满,居住在倭肯河沿岸的朝鲜族群众.在倭肯河上压坝种植水田。后来,各村屯的汉族群众也联合压坝种植水田,使倭肯河形成自然的小灌区。1949年,将倭肯河岸伪满遗留下来的安乐、勃信、东明、金刚、杏鲜、民主、大阳、富兴、合成、三成、中江等经营村的小灌区,收归国营茄子河、碾子河、吉兴河等仍为民营。1953年国营灌区进行整顿合并,归为杏鲜、富兴两个灌区,加上民营灌区,形成了倭肯、中鲜、吉兴河、碾子河、茄子河5个灌区。经过多年变动。到1985年,全县定为倭肯、中鲜、吉兴河、互助4个万亩国营灌区,民用灌区46个。农田灌溉面积10.25万亩,其中水田7.87万亩。
  倭肯灌区 位于县城西北部,系倭肯河左岸,总长24公里,平均宽度1.8公里,灌区面积为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9.5万亩。灌区受益单位有吉兴、双河、恒太、永顺4个乡(镇),35个村。最早建于1937年(伪康德4年),倭肯灌区系全县工程较大的灌区,工程建设维修持续年限长,共完成工程量154万立方米,其中土方152.6万立方米,浆砌石7237立方米,干砌石3575立方米,钢筋混凝土2801立方米,混凝土583立方米。投资总额为247.4万元。
  中鲜灌区 位于倭肯河上游左岸。灌区长度为32.5公里,平均宽度为15公里,工程控制面积为5.4万亩。工程受益有长兴、青山、抢垦、杏树、倭肯5个乡(镇)。中鲜灌区建于1931年(民国20年)4月,由个体联合修坝,自流引水,工程标准较低。1953年,建立中鲜灌区管理站,着手合并整顿拦河坝。到1955年5个坝合并为2个石堆坝。干渠长24.8公里,全区共有支渠25条,长28.9公里,灌溉面积可达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7000亩。
  吉兴河灌区 位于倭肯河左支流域内。早在解放前金山屯河两岸群众用简易办法压坝种植水田,面积约5000亩。1954年着手对吉兴河灌区进行管理,将原来25个水坝合并成8个,节约用水。扩大水田面积。灌区受益有大四站、吉兴和倭肯3个乡(镇)20个村,灌溉面积可达1.5万亩,总投资133万元。
  
  吉兴河灌区水田面积一览表
            单位:亩



  互助灌区 位于县城东北部,倭肯河支流小五站河流域内,系水库供水灌区。灌区范围有青山乡的青山、青峰、互助、太升、石子山、龙头、勃信、建设8个村和勃利县良种场,总面积3.23万亩。灌区为东、西两条于渠,东干渠是互助灌区的主要受益区,水库竣工当年受益。一直保持受益面积在7000亩左右。西干渠因干渠漏水没有通水灌溉。1985年1月,互助灌区,系统配套工程重新设计施工。国家投资187.8万元,群众自筹210万元。
  小型灌区是民办灌区,总灌溉面积14.18万亩,有效面积5.56万亩。民办灌区主要有以下4个:
  长兴灌区 始于伪满时期,1945年在葫芦头沟建堆石坝1处。渠首进水闸一个。干渠长1.05万米,末端在罗泉乡新风村,总面积12平方公里。灌区受益有长兴马安村、长兴、东新3个村。
  通鲜灌区 位于县城南12公里的通天二林场以北,是镇郊乡通鲜村自营。利用太平岭与段家岭问小溪水,一条1500米长的引水渠,可种水田600亩。
  新城灌区 位于县城西北部牡佳铁路西侧,是勃利镇新城村自营。工程只有两条农渠,种植面积为1530亩,灌水田650亩,水源由碾子河水库供水。
  朝阳灌区 是杏树乡朝阳村自营,是自然水流入的小型灌区,灌区面积1050亩。除自然灌溉之外,从1958年开始扩大水田面积,抓了机电井建设,以补充水源不足。1985年底,共打农田灌溉井1196眼,经过实地普查。现在成用的583眼。农村的旱田灌溉井(包括菜田灌溉井)375眼,主要分布在丘陵漫岗和镇内菜田。水田补水井208眼,主要分布在倭肯河两岸灌区内和大、小水田灌区。这些灌溉井在春旱年头发挥了作用,保证了旱田和水田适时播种。
  
  勃利县历年水利建设资金使用统计表
               单位:万元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