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仓储运输

第四节 仓储运输


  民国年间,开始征收赈捐建立“义仓”提倡粮食储备,解决灾荒之年的“施舍”。但杯水车薪,仍难解决贫民饥寒交迫的生活。
  1940年(伪康德7年),金融合作社和农事合作社合并,成立兴农合作社,有存粮土仓12栋,面积为7316平方米,可储粮1887万斤。
  解放初,在勃利、倭肯两镇建筑粮库,担负全县公粮收购、储存任务。1948年又在勃利、倭肯、双河、刁翎设4个粮栈。1952年又建粮仓5栋,面积2897平方米,库容量1900万斤。60年代,建粮仓38栋,面积13509平方米,库容量5991万斤,年均接收征购粮亿斤。70年代,根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精神,建仓138栋,面积18125平方米,库容量8176万斤。80年代,建仓42栋,面积5844平方米,库容量2818万斤。
  1985年,全县有粮库5个,沿铁路线粮库4个(勃利、倭肯、杏树、互助),非铁路沿线1个(双河),有铁路专用线4条(勃利粮库3条,倭肯粮库1条)。粮仓188个,标准仓36个、钢板仓3个,砖圆仓6个,简易仓10个,土圆仓133个,总面积39646平方米,总容量为1亿斤。
  粮油保管采取了“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方针,制定了三级(个人、小组、集体)粮油保管制度。
  对水份高的粮食,充分发挥烘干塔,晾晒场效能。1981年烘晒潮粮22735万斤。在固定粮食形态前,采取薄铺冷冻,循环卸车,通风冷冻,封闭储藏的办法,降低水份,提高粮食质量。
  在粮食防治保管上采取三项办法:一是实行9个彻底,即采取挖、刮、掏、堵、除、刷、扫、平、擦的办法,彻底消灭仓虫;二是不存混有杂草、垃圾、瓦砾、粪便、灰尘的粮食,保持粮食清洁;三是消灭鼠雀及粮食霉烂现象。为保粮安全,提出了“四无粮仓”、“五分开”的保粮口号。四无是: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五分开是:新陈分开、干湿分开、好坏分开、有虫无虫分开、种子和食粮分开的保粮措施。勃利、倭肯两个粮库,从1958年到1984年,连续27年实现“四无”粮库。杏树粮库从1960年到1984年,25年实现“四无”库。双河、互助粮库从1962年到1984年也实现了“四无”库。全县5个粮库,从1962年开始都达到了“四无”标准,实现了“四无”县。
  60年代起,逐步实现了坐囤、出仓使用扒谷机、输送机,装卸火车实现两端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到1984年,全县粮库共有输送机108台,扒谷机6台,地中衡9台,烘干塔5座(其中传导式1座、对流式1座)。勃利粮库在装卸、搬运、清杂、烘干、晾晒、入库、倒库7个环节上实现了机械化作业。

  附:各库场地面积仓容统计表



  注:1、国家粮油仓库占地总面积576969平方米。
    2、晒货场占地243253平方米,其中:水泥晒台120804平方米,土台日西场122569平方米。

  粮油调运,贯彻“统一调拨、好粮外调、合理运输”的调运原则。
  1949年至1952年,接收公粮和收购粮食4.5亿斤。由于统计工作准确、及时,出色地完成了粮食储运任务,县粮食局统计股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3次赴京参加全国群英会。
  为搞好粮油运输,粮食局于1978年建立汽车队,到1985年有国产解放牌和苏联进口汽车14台。

  附:粮食调入调出统计表
            单位:千市斤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