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农副产品收购

第二节 农副产品收购


  1936年(伪康德3年)前,县内没有交易市场,农民东到梨树镇、西到三姓(依兰)出售农副产品。1937年图佳线铁路正式通车以后,长期保持的以松花江为中心的经济市场被分化了,往来的依、佳的土特产品转向了各沿线火车站,勃利的交易市场正式形成。1939年(伪康德6年),勃利有县城、倭肯、杏树3个谷物市场。
  1945年,粮食、木材、生猪等大宗产品,都通过合作社组织收购,由合作社经销。
  1949年勃利县供销社成立后,具体负责指导农民发展副业生产,培植副业生产基地。发展以羊、蜂、蚕、果树、木耳、白瓜籽、烤烟、苘麻、大麻为主要品种,加之养鱼、狩猎、编织等各种农副业生产品种达130多种。有生产基地775处,专业队伍达5000人。各专业公司、站分别举办了烤烟、果树、人工育耳、养蜂、养蚕、养鱼等技术人员学习班,培训技术人员588人。
  由于供销部门认真抓好农副业生产的指导工作,农副产品收购量逐年递增。1976年收购烟叶346万斤,地产果250万斤,白瓜籽6.84万斤,木耳4500斤,各种药材30万斤(其中人参6万斤),总收购额达到435万元。
  1985年农副产品收购额完成470万元,其中:主要品种有:亚麻籽117.4万斤,蓖麻籽40万斤,葵花籽32.4万斤,白瓜籽7.1万斤,木耳4.1万斤,羊毛15.6万斤,大豆75.7万斤,豆饼548.4万斤。
  附:1949年农副产品收购统计表
  1950年农副产品购销统计表
  主要农副产品收购一览表
  1949年农副产品收购统计表




  1950年农副产品购销统计表
              单位:元


  
  主要农副产品收购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