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货币 勃利建县时,市面流通的货币是清末年间通用的官贴,是东北三省官银号发行的(有奉天的华丰官银号、吉林省的永衡官银号、黑龙江的广信公司),官贴面额有1吊至1百吊多种,1吊至50吊称“小贴”,50吊至1百吊称“整贴”。同时流通还有现大洋(或称银元、洋钱、花边钱),铸有孙中山半身像和袁世凯人头像。再一种流通货币是民国年间东三省官银号哈尔滨支行发行的以大银洋为本位哈大洋,伪满初期停用。
1930年又流通吉洋是吉林永衡官银号发行的纸元券,1933年停止使用。
哈大洋、现大洋、官贴换算率
东北沦陷时期,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伪满洲国“国币”,纸币票面有佰元、拾元、伍元、壹元、五角等5种。硬币壹角、伍分、壹分。当时还流通军阀张作霖发行的奉票,12元大洋兑换1张奉票。伪满后期勃利市面还流通过朝鲜和日本银行纸币。
解放初期,除旧币仍流通外,还有谢文东强令南烧锅、东烧锅、合升利、大成玉、大来新、裕顺隆6大工商企业发行的“救济券”。券种有壹佰元、伍拾元、拾元、伍元、壹元5种。1945年11月苏联红军发行“红军券”,票面有壹百元、拾元、伍元、壹元4种,代替了伪币在市场上使用。
1947年,勃利市面流通的货币有:东北银行1947年发行的伍百元票券;牡丹江实业银行1946年发行的壹百元券;合江银行1945年发行的“拾元”券。8月,东北第二次财经会议决定,东北解放区建立统一的货币制度和以东北银行流通券为单位的货币体系。发行的流通货币有:贰百伍拾元券、伍百元券、壹干元券、壹万元券、伍万元券、拾万元券。收回了合江、牡丹江票券。限期统一兑换东北币。澄清了币制混乱局面。
194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人民币,票券面额有:伍百元、壹干元、伍干元、壹万元、伍万元。根据政务院命令:自1951年4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限期以人民币收回了东北流通券,统一了全国货币,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人民币市场,兑换的比值是1:9.5,即1元人民币兑换9元5角东北流通券。全县总计兑换人民币8.6亿元。1955年,国家为了计算和流通的便利,进行了货币改革,收回旧人民币发行新人民币。收兑的比例是新人民币1元换旧人民币1万元。
1951年至1957年,货币的投放与回笼比例,比较平稳,7年中货币投放7107万元,回笼为59191万元,回笼与投放交错出现,呈波状形式。
1958年至1962年,5年中,受共产风、浮夸风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经济萎缩,物价上涨,群众持币量大增。全部呈现投放,投放货币量达8642万元。
1963年至1969年,是国民经济恢复发展阶段,在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指导下。货币回笼达8638万元,投放则为7000万元,呈现回笼与投放相互交错的波状形式。
1970年至1979年,10年中货币出现了持续回笼的局面。回笼达22885万元。比前29年货币回笼率增长37%。其主要原因是七台河煤炭基地建设处于开发发展阶段。人员、物资、资金发展迅速。
1980年至1984年,货币投放量达31428.1万元,大于1951年至1969年19年中货币投放量。
附:1951年—1985年货币收支表
单位:万元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