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市场

第一节 市场


  本县没有传统集市,只有历史形成的“随有商品随上市”的日集习惯。
  农村土地改革之后,单干农民和城镇个体手工业者、个体小商、小贩,把农副产品、手工业品拿到市场出售。1956年,国家对粮食、棉花、油料实行了统购统销,对部分手工业品实行了包购包销,因而集市贸易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1959年将自由市场改称“集中贸易”,同时充实市场管理人员队伍。从品种、数量、价格、秩序、地点、对象等6个方面,加强了市场管理,严厉打击投机倒把和无证商贩,保证了市场的正常活动。
  1960年起,国家对社员的自留地产品允许自由销售,可以参加集市贸易。1963年后,“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和“文化大革命”,对正常的集市贸易限制过严,集市贸易品种、数量相对减少。1976年以来,国家提倡搞活经济,大力发展集市贸易活动,自由市场相继开放并日渐活跃起来。
  1985年,本县有固定市场12处,县城5处,乡镇7处。城乡市场中农贸市场8处,轻工市场1处,牲畜市场3处。有售货台360延长米,风雨棚600平方米。个体户数4077户,从业人员8075人。每天参加交易人数2.5万人,县城2万人,乡村5千人。全年成交额1217万元,其中县城980万元,乡村237万元。
  参加集市贸易主要商品有粮食(含大豆、豆饼)、油脂油料、木材3个品种。逐步放开生猪、鲜蛋、土豆、精制淀粉、晒烟、菜牛、中药材等43个及三类农副产品75个,轻工产品31个品种。

  1985年集市贸易上市商品成交价格表



  参加集市品种日上市达300多种,农副产品60种,轻、重工业品100余种。日用杂品100多种,副食品50多种。1985年各类品种上升达1400多个,城乡市场日成交金额高达14万元。

  1985年8月25日农贸品种上市价格情况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