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党派社团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勃利县地方组织第一节 组织建设 1931年冬,中共宁安中心县委派李得(老鲁)夫妇到勃利县筹建党的组织工作,很快发展了17名党员,组成了三个秘密党小组。中国共产党在勃利县开始了有组织的活动。1933年2月,日军侵占勃利,残酷镇压抗日力量,屠杀共产党人,党的活动暂时遭受了挫折,中国共产党组织由县城转入山区。1934年夏,李成林(金大伦)由密山调任勃利区委书记,着手在城区、大四站、城东、二道河子等地开展党的工作,使党组织有了较大发展。6月,建立了三个党支部,党员发展到43人。年末勃利区委派一位姓陈的朝鲜族同志到依兰县中学建立了依兰党支部,党支部书记唐吉昆、组织委员葛梦伯、宣传委员郎德颐。1935年2月,密山县委书记张墨林来勃利巡视工作,将勃利区委改为县委。李成林任县委书记。县委下辖四个区委,共有50余名党员。1936年6月,县委书记李成林与抗联四军二团副官刘喜(刘通)一起从大四站出发,去依兰黑背(现划归林口县管辖)开会。当行至驼腰岭南马粪包(现大四站镇福兴村北沟)时,突然遭到土匪的袭击,李成林不幸牺牲。同年7月,于化南代表道北特委任鲍林(宋文金)为勃利县委书记。1937年,县委根据吉东省委指示,为防止和减少日寇的破坏,把“抗日救国会”和党、团组织区分开,并集中整顿了党、团组织。原四个区委缩减为三个区委,共有党员20余名。1938年1月,勃利县党的组织已基本被日寇破坏,革命斗争进入极端困难阶段。同年夏季。吉东省委派张星担任勃利县委书记,县委委员3名,党员5名。县委当时的主要任务是重新整顿党的组织,并把党的力量分布在刁翎、保安屯(现小五站乡管辖)和二道河子等地。1940年底张星和5名党员被日寇逮捕,惨遭杀害。党组织遭到敌人的严重破坏,党的力量损失很大,组织机构已不存在。未暴露身份的党员活动更趋于隐蔽,革命斗争处于低潮。
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复后,原抗联干部曹曙炎(张鸿彬)、孙发谦、李忠彦等人,随苏联红军到达勃利。9月初,曹曙炎与原抗联失散的党员金隆国等接上了关系。曹曙炎将金隆国、老黄、老朴(金隆国妻子)编成一个党小组,着手抓三建(建党、建军、建政)工作。10月中旬,金隆国与金镇浩等五、六名地下党员取得了联系,这时。全县约有10余名党员。这一阶段,勃利的建军工作比较顺利,组建了3个大队,一大队队长金隆国、二大队队长王庆云、三大队队长李忠彦。1945年10月25日,三江人民自治军司令员孙靖宇、副司令员戴洪滨率部队800余人和北上干部30余人到达勃利,宣布三江人民自治军接收勃利县政权。11月13日,合江省主席李延禄、省工委书记李范五带领于化南等来勃利,并宣布于化南为中共勃利地委书记兼专员。负责勃利、密山、虎林、穆棱、林口等地的建党、建政、建军工作。当时有党员23名。
1946年4月,从解放区派来翟象坤、师光田、张绍九、张均、安善平、杜灿等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同年6月4日,中共合江省工委发出《关于成立勃利中心县委及其它决定》的指示,成立了勃利中心县委。陈郁任勃利中心县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和三五九旅政委。8月2日,中共合江省委决定勃利中心县委改称“依(兰)、勃(利)、桦(南)”中心县委,下辖勃利、依兰、桦南3个县委,翟象坤任勃利县委书记兼工作团团长,县委委员有翟象坤、叶卧波、罗志昌、何水、张绍九、粱平、杜灿、袁溥之、安善平、陈玉亭、陆辉。中共勃利县委下辖7个区委,梁平任城关区委书记兼工作团长;叶卧波任青龙山区委书记兼工作团长;安善平任小五站区委书记兼工作团长;王铭衡任大四站区委书记兼工作团长;杜灿任杏树区委书记兼工作团长。各区委和工作团的主要任务是征粮、征兵、剿匪、反霸、建党。1946年底至1949年初,各区委在各村先后建立了党支部,土改运动在全县广泛开展起来。1947年2月,陈郁调到东北局工作。3月10日,中共合江省委发出《关于成立勃利一分区地委的决定》,陈伯村任地委书记。所辖勃利、依兰、桦南、林口、刁翎、依东、双河7个县委。同年5月,王大军任勃利县委书记,翟象坤任县委副书记。7月翟象坤调走。同时,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合江撤销3个地委一级组织的决定》,勃利一分区地委随之撤销,原地委所属各县委直属合江省委领导。1948年春,增设江丽(朝鲜族)、七台河区委。5月,全县12个区委开展公开建党。1949年2月,王大军、邓垦随军南下,原秋接任县委书记。同年5月,合江省委与松江省委合并为松江省委,中共勃利县委改由中共松江省委领导。12月21日,中共勃利县委向江丽区委下发了《建党工作报告》,报告对江丽区委外的11个区委(111个行政村、83个党支部)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怎样做支部工作”作了具体指示。此时,全县在建党工作上坚持“巩固发展”的方针,全县已有12个党委、2个总支、132个党支部,1979名党员。
附:党组织状况统计表
续表
共产党员统计表
0000335(图片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