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中学教育

第四节 中学教育


  勃利县于1941年(伪康德8年)3月15日创办东安省立勃利国民高等学校。1945年初,因校址遭到破坏停办,1945年10月25日县地方维持会建议该学校筹备开学。校址改在前日本寻常小学旧址,将校名改为勃利县立两级中学。校长杨自林,教员4人,工友2人,全校有学生218人。课程以语文、数学、理化等科为主,还设有政治课。1946年县政府为贯彻东北行政委员会“把办学重点放在普通中等教育上,为支援东北和全中国的解放,培养大批土改干部和经济建设人材”的指示,将勃利两级中学改称为勃利县联合中学,由依勃桦中心县委组织部长袁博芝担任党组织负责人兼任副校长。学校增设了地方干部训练班、师范短训班(每班40人左右)。
  1947年11月联合中学有46名学生随军南下,为解放全中国参军参战。1948年联中的地方干部班,师范班学员经过半年以上的培11111N继出校,其中多数成为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同年8月5日朝鲜族北一中合并到联合中学,9月17日江丽中学合并到联中,10月13日桦南中学朝鲜族班又合并到联中。到1949年初,大部分高中学生毕业参加革命。校内仅剩下11个初中班,学生600余人。朝鲜族班分出单设学校,联中改称为勃利县初级中学,校长张新生。
  1954年县政府为满足工农子女入学要求,投资筹建勃利县第二初级中学,校址位于新华街碾子河东侧(现高级中学西侧),当年招新生4个班,学生200人,第二初级中学成立后,原勃利初级中学改称为省立勃利第一中学,学校班级由12个增加到18个。
  县一中、二中课程设置齐全,使用国家新编的教科书和改编苏联的教科书。学习苏联教学经验,以凯洛夫教育学为指导,重视课堂教学环节。
  1955年暑期,一中增设高中班(两个班),并由初级中学改称完全中学。县成立朝鲜族中学。年末,全县有中学3所(一中、二中、朝中),在校生达1989人。与解放前1944年相比在校生增加8.7倍。
  1957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这一方针指导下,中学教育稳步发展,教学规章日趋完善,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初中毕业生除能升入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学习外,其余全部输送到各条战线参加工作和生产。
  1958年大跃进,教育部门提出了“勤工俭学”、“半工半读”的指示,各中学大办工厂,大办农场,大炼钢铁,参加修建“勃七”铁路。由于师生参加生产劳动过多,造成师生负担过重,使教学质量明显下降。1959年9月县纠正了上述现象。
  为方便农村学生就近入学,1961年在倭肯公社建立了勃利县第三中学(初级中学),又相继在小五站公社、双河公社、大四站公社建立了3所公办中学。同时根据“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城乡各建1所半耕半读中学,在农村办起农业中学19所。1962年全县有普通中学初中班68个,学生3074人;高中班10个,学生420人。1964年全县农业中学一年级22个班,学生1073人;二年级14个班,学生1862人;耕读一中有学生200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生停课闹革命,批判“师道尊严,智育第一”,广大教师靠边站,学生外出串联,校舍和桌椅及教学仪器遭到破坏,学校处于混乱状态。1967年3月党中央提出复课闹革命,县革命委员会文教组指令各校动员学生回校边学习边闹革命。中学学制三三制改为二二制(初中二年毕业,高中二年毕业)。1968年工宣队进驻中学,领导学校斗批改运动。
  1968年县(镇内)第三中学建立,校址在新华小学东侧。1972年8月县第四中学建立,校址在原东飞机场。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拨乱反正,全县各中学组织广大师生清查了“四人帮”的帮派体系和他们纂党夺权阴谋活动所涉及的人和事,普遍抓住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的“反回潮”、“反复辟”、“马振扶公社中学事件”、“北京一个小学生的日记”等一系列事件进行揭发批判。学校开始恢复教学秩序。被盲目批判的教师先后回到教学岗位,从事教学工作。
  197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深批狠揭“两个估计”和江青反革命集团炮制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同年工宣队撤出学校。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前的领导体制,各校建立起合理的规章制度和良好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提高很快。同时国家提出高等学校招生实行统一考试,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办法,这对办好普通中学,提高中学教学质量促进很大。1978年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县文教科根据全县的实际情况。压缩了高中。加强了初中,整顿了学校的布局,教学力量相对集中,办学条件有所改善。这一年将全县的117所中学压缩到82所,原有高中18所调整为7所。调整后全县有初中班580个(包括企业办学),学生25803人;有高中班97个,学生4860人。
  1979年国务院教育部提出了“充实加强小学,整顿提高初中,调整改革高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办好重点中学”的方针,县教育科把原有7所高中调整为4所,其中城内1所(勃利一中),公社3所(倭肯中学、双河中学、小五站中学)。同年又新建1所重点高级中学。新建的重点高中——“勃利高级中学”,师资水平高,教学条件先进,有三层教学楼,并设有食堂、宿舍、会议室、电化教室、物理试验室、化学试验室、图书资料室。1982年勃利高级中学首届毕业生164人。升入大专院校的94人。升学率为57.3%,升入中专的53人,占毕业生的32.3%。1983年毕业150人。升入大专院校62人,升学率为41.3%,升入中专的50人,占毕业总数的33.3%。
  1984年新建1所农业技术高中,校址位于原荣光小学,当年招2个班,同年还建立第六初级中学,校舍位于铁西小学东侧,当年招生6个班。
  1985年全县有普通中学37所,其中:完全中学7所,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29所,在校学生22737人。
  1959年县镇一些大型企业开始办中学,先是铁路和林业,办了小学带帽初中班。后经调整初中班从小学分出建立了企业中学2所,共有初中班10个,学生388人,教职员工28人。1977年,全县企业办中学24所,103个班,其中初中班95个,初中生2718人;高中班8个,高中生758人。1984年全县有企业办中学8所,50个班级,学生3143人,教职员工448人。
  1979年恢复高考制度后至1985年全县升入大专院校的学生1041人。升入中专学校的学生1160人,升入技工校的学生776人。

  附:中学发展情况统计表(1977—1985年)
  各类学校录取新生统计表(1977—1985年)

  中学发展情况统计表(1977—1985年)



  各类学校录取新生统计表(1977—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