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成人教育
第七节 成人教育
解放前大多数工人、农民处于文盲状态。1946年,县政府指示各地办起了工农骨干脱产短训班,由民运工作团派干部讲时事政治课,主要为城乡搞好土地改革运动培养骨干力量。
1947年冬季,城乡各地相继开办了冬学识字班,晚间集中在一起由当地的小学教师上识字课。经过一段实践,工农学员学习情绪很高,识字效果很好,并增加了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学习形式是:闲时集中学,忙时分散学,长期短期相结合,脱产半脱产相结合。1953年双河、倭肯、大四站3个区调查统计:解放后共扫除文盲2993人。1958年随着大跃进形势的发展又出现了群众性的文化学习运动,同时增加了学政治、学技术、学文化三结合的红专学校。到1963年有114个生产大队办起了红专学校,占大队总数的63.9%;学员数达到11464人,占农村青壮年总数的25.8%。1965年各大队成立了业余教育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农业余教育的形式主要是“夜大”,工人和农民在“夜大”学习马列主义和毛主席著作。全县城乡,尤其在农村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扫盲教育。1977年经上级检查验收,勃利县被合江地区授予“无盲县”称号。
1981年落实省农民教育会议精神,农民教育又前进一步。各公社办学面达100%,大队办学达16.4%,农民学习入学率达6.7%。全县公社办备类学习班29个,其中:农机班8个,财会班3个,农技班10个,烤烟班8个。到1982年各公社有农业技术学校4所。共有34个长期班,66个短期班。
1951年县城成立联校,厂校识字班,重点扫除文盲。推广速成识字法,工人每天坚持学习2小时。白班的工人晚间学习2小时;夜班的工人白天学习2小时。1952年,县城工人,参加学习人数达到1878人,已形成了学政治、学文化、学技术三结合的职工业余教育体系。1954年,经过考试,由文盲达到初小毕业的有436人,达到高小毕业的有112人。在机关单位举办联校,5个月为一学期,有政治理论班、初中班、高小班、文化识字班,参加学习的男职工525人,女职工43人。1959年全县工业、基本建设、交通运输、财贸系统等开办业余学校达49所,有学生7659人,有小学班和扫盲班49个,高小班58个,初中班53个,高中班15个。
“文化大革命”后,教育科业余教育组改称工农教育股,负责全县业余教育工作。1981年7月,经过县委、县政府批准,工农业余教育从教育科内分出,成立县工农教育办公室,下设职工教育股和农民教育股。1978年到1983年县总工会职工学校,举办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各类文化补习班30余期,参加学习的职工2200余人,参加文化和技术补课的青壮年职工约占职工总数的60%以上,还举办了电工、电焊、机械制图等技术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