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科技成果

第四节 科技成果


  农业 1975年“合玉11号”玉米单交种。经过3年小区试验和一年生产示范证明,比“合玉9号”增产10—14%,在全县大面积推广。1979年对小麦用尿素做种肥不烧苗,开展试验,打破了尿素施种肥数量的禁区。采用瑞毒霉防治谷子白发病,防效率达50—60%。小麦在种前进行种子处理,推广顶霜早播,对小麦黑穗病防治效率可达80—90%。玉米用三唑酮拌种,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率在80%左右。谷子用稗草稀做土壤处理和叶面喷洒,防治谷田杂草效果在70%以上。小区苗期喷洒“草净津”试验,取得玉米田除草效果80—90%。1980年试验用克霉灵防治大豆霜霉病获得成功,防效率达70—80%。1983年经过3年小区试验证明“合丰25号”大豆比“合丰23号”增产5—7%,已在全县大面积推广。
  1985年对大豆根瘤菌乙。菌株进行固氮和增产效果鉴定,结果比不接种的增产15—20%,获省农牧渔业厅优秀成果奖。
  水产养殖 1985年10月,小五站东村农民王贵,春季放鲤鱼苗精养成功,4个月产鲜鱼1689斤(成本每斤0.67元),经省地鉴定通过,省水产科技处拨试验费2000元,省技术推广站奖给夏花鱼种,并获得市水产局的表彰。
  倭肯养渔场 1980年在成鱼试验的同时进行鱼种培育试验,饲养104天,鱼种创全区最高记录。1983年进行池塘高产试验,投放春鱼11982尾,采取精养强化措施。饲养115天,产鲜鱼5498斤,总收入6608元,技术指导张兴仁,饲养工陈胜泉,获地区高产奖。经验推广后大五渔场在单产150斤/亩的基础上,提高到400斤/亩。九龙鱼场成鱼单产270斤/亩,创利润万元。
  水利 1975年开展电阻率法找水试验,对第四冲积层找砂卵石孔隙水获得成功。1982年推广激发板化法和地面电阻率法相结合的测井位方法,找水打井成功率达100%。因此,水利机井队技术工人王永吉被省水利厅聘请,为省举办的物探找水学习班讲学。
  倭肯水利灌区 1978年搞水稻生育期需水量试验,1980年进行磁化水试验,1985年又进行了品种问对比试验和播秧密度试验,都取得了可喜成果。经几年的浅水灌、深水灌试验,得出水稻丰产措施:生育前期浅水灌分叶早,长叶快,通过幼穗分化终止期晒田,无效分叶率低,根系发达、秆硬、穗长,空秕粒少。孕穗到抽穗期深水灌防低温,孕穗大,保籽粒,后期产量有保证。1965年在150平方米的小区面积上实验,水稻亩产2081斤,在75亩水田试验,亩产953.2斤。
  农机 1982年县农机科在倭肯公社长和大队搞机械化试点,撰写《农机队员岗位责任制及奖惩办法》,全文在1982年第11期《黑龙江农机》杂志上发表,在全省推广。1983年农机修造厂工程师胡文成撰写的《对4125A型柴油机几项修理工艺探讨》在1983年第6期《黑龙江农机》杂志上发表。1984年12月胡文成撰写的《喷油器体磨损穴坑的检验、修复及其对发动机工作性能的影响》被部、省级鉴定为最新科研成果。获省级科研优秀成果奖。林长生撰写的《农机化区划》、《农机化经验教训》1984年和1985年获省一等奖。1956年至1985年,农机科研一般性成果16项,受奖成果8项(其中获省、地一等奖3项。)

  农业机械研制推广一览表



  卫生医药 1965年到1981年县卫生科两次召开医药卫生学术交流会,会上宣读了58篇论文,有5篇获一等奖。人民医院主治医师解本智、检验士陈志宝撰写的《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并发全身粟粒型结核》论文,发表在《中华结核和呼吸系统杂志》上,引起国内有关专家重视。
  1972年7月,王成海从风城县引进细辛在城西大队蚕场进行小面积人工培植试验,获较好的成果,后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引进大面积栽植,从而解除了勃利无细辛栽培的历史。1985年末细辛栽植面积已扩大到185亩,产量7500公斤,产值达18万元。
  畜牧 1959年畜牧总站试制猪瘟兔化弱毒苗和开展苏重挽种马的人工授精繁殖均获得成功。1971年县兽医院副院长慕德林撰写的《盐水治结》、《大蒜汁耳针麻醉》、《新针疗法》等论文在黑龙江畜牧兽医杂志发表。1981年县兽医卫生防疫站站长中级兽医师蔡卫军、副站长助理兽医师王广文等撰写的《牛副结核病诊断报告》在黑龙江省畜牧兽医杂志上发表,并获县科技成果奖。县种羊场中级畜牧师李玉璞、助理畜牧师王维刚、姜兴斌等撰写的《澳考羊10年风土驯化》、《东北半细毛羊育种》等论文获优秀论文奖和1982年科技成果奖。1985年县兽医卫生防疫站与兰州兽医研究所共同对马匹流行性淋巴管炎免疫进行试验获得成功,其成果获农牧渔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林业 1958年县通天一林场将农用水车改为机械水车,应用于育苗生产提高工效10倍。1957年,将整地镐改为三刃镐,即能整、又能扩穴和抚育,适应造林,在全省推广使用。在育苗生产中将遮阴育苗法,改为用水量控制温度,全光育苗法,在全省推广。红松种子催芽处理,由综合混沙处理法,改为隔年窑藏法,保证了催芽质量,节省了费用。1967年搞人工林经营间伐试验,进行人工林透光抚育,定性间伐、定量问伐,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撰写的《落叶松小径木材积表》获1978年全省科学大会奖。1976年人工林冠下更新试验,窄带采伐,天然柞林经营和建商品林基地等试验,获部级和省级奖励。
  由林业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李景春、通天一林场场长工程师武学军等人撰写的《落叶松人工林合理经营和利用》一文是充分利用林地,缩短采伐周期,提前回收造林投资,经济效益显著的论文,1985年通过鉴定。获部级科学进步三等奖,已在东北3省推广。
  林业局局长、工程师许双庆撰写的《野生蓝靛果忍冬的资源调查及驯化栽培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通过鉴定,获省级科学进步三等奖。《红松人工林抚育间伐技术研究》对指导培育红松人工林起了很大的作用,通过市级鉴定,获科研成果四等奖。《1HTZ—20远红外樟子松球果烘干炉》是把远红外线技术运用于球果烘干上,取得成功,在全省推广。《落叶松与红松混交林型经营技术的研究》获七台河市科技进步四等奖。
  30多年来,林业技术干部共撰写论文175篇,其中:17篇分别在《林业技术通讯》、《东北林业大学学报》、《黑龙江林业》等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68篇在国家级和省级、地区举办的林业学术会上交流。同时还举办了各种学术培训班,参加培训1200人次,派出64名技术人员参加全国、省、地举办的森林经营,造林、育苗、病虫防治、森林调查学习班和专业学校学习。
  1979年通天一林场青年刘春杰研制传木机成功,使装卸木材的效率提高10倍,荣获团中央颁发的“新长征突击手”奖章和奖状。
  《论落叶松杆造林与经济价值的关系》,在合江地区应用,仅当年就增产木材539立方米,创造价值14万元。
  工业 1978年陶瓷厂研制沸石远红外线辐射加热原件,1979年获得成功,在吉林、辽宁、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广西省等地推广,1982年获省科研成果三等奖。
  1980年县工业研究所与省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及县木材公司联合承担《木材改性实验》,将柞木、杨木、落叶松、桦木等硬杂木材进行水煮,再经远红外线烘干,使木材硬度降低,可代红松作门窗,家具。此项实验经省内外40多名专家鉴定给予肯定。
  利民食品厂搞强化食品技术研究,进行粗粮细作,1983年通过省商学院、合江地区科委等专家鉴定,获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