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第一章 防疫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1952年根据政务院文件精神,勃利县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简称爱卫会,下同),下设办公室,1981年列入县政府常设机构,办公室设专职副主任两人(主任由主管副县长兼任)。
  1953年全县在各级领导指挥下,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经过8年工作,城乡卫生面貌大为改观,四害密度大幅度下降,传染病发病率明显降低。基本上改变了人无厕所,猪羊散放,牲畜无圈的陋习。

  附:爱国卫生运动成果统计表



  据1964年统计,全年清除垃圾244565吨,粪便439690吨,填平沟坑61处,清理阴沟96.7万米,维修和新建厕所8693个,修建猪羊圈24117个,灰仓376个,鸡鸭架39605个,牛马棚960个,维修水井461眼。
  1974年,全县在“五有”(院院有厕所、家家有灰仓、牛马有棚、猪羊有圈、鸡鸭有架)、“三勤”(勤起、勤垫、勤扫)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农村结合生产开展了“两管五改”(管水、管粪,改良水井、厕所、畜圈、炉灶、环境)建设。到1984年统计,已达到标准的有20个村,基本达到的26个村。建厕所53613个,无害化科学积肥有46个村,粪堆迁出村外有185个村;吃上自来水的有55个村,受益人口85510人,占农业人口的31.9%。
  1981年结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行卫生挂牌活动将爱国卫生运动又向前推动了一步。以净化、美化、绿化为目标,促进了城镇卫生管理办法的落实。1984年统计,县城内修筑花坛3376个,铺水泥板人行道6423平方米,设卫生箱170个,污物箱123个,新建厕所12栋、翻建16栋,建美化带2370平方米,修整次干道29条,铺沙石路18170平方米,修道210条。
  1984年10月,经省爱国卫生委员会和省有关部门检查验收,勃利镇被评为全省卫生先进镇、文明镇,有101个单位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
  1985年全县涌现出省级卫生文明村3个;市级33个;县级卫生文明系统和单位3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