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解放前,县内经常发生流行性传染病,有天花、麻疹、伤寒等。据1931年(民国20年)7月传染病报告记载:当年发病98人,其中痢疾32人,天花21人,霍乱45人。1938年(伪康德5年),全县发生流行性传染病386人,患者分布在全县各地,1939年仍在继续发病。1943年(伪康德10年),天花流行,小五站驼腰子村100多个孩子患病,仅4人幸存。1944年(伪康德11年),七台河发生伤寒,被隔离30多人。全部死亡。
  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卫生防疫工作,加强了预防接种,缩小了易感人群,消灭了天花等烈性传染病。近20年来,白喉、麻疹、百日咳、伤寒、肺结核等传染病的年总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由1961年的45.12/万,下降到1985年的37.18/万,群众健康水平逐年提高,1985年人均寿命为68.96岁。

  勃利县几种主要传染病发病率
             单位:/10万


  
  勃利县几种主要传染病发病率



  一九八五年急性传染病地区分布
              单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