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地方病防治

第四节 地方病防治


  勃利县是克山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大骨节病和布氏杆菌病的重病区。
  克山病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地方性心肌病。1955年至1956年,先在小五站乡保安村发生5例急型克山病,病死率为80%。后在兴农等5个乡发生12例,病死率为41.7%。1963年,全县有9个公社,39个大队,186个自然屯,发生243例急型克山病,发病率为93.2%,病死率为26.3%。更严重的是茄子河公社的铁山、新岗,兴农公社的东保3个自然屯,发病11例,死亡11例。

  勃利县急型克山病发病曲线图(1955-1978年)



  为了解决这一严重问题,1957年,县成立了防克山病指挥部,举办训练班,共培训访病医疗员、防治员、抢救员689人,装备124个抢救包,还抽调15名中西医务人员到克山病重病区,分兵把守,进行急救防范。
  1963年,对8个病区公社、54个大队,进行防克普查工作,共检查46441人,有潜在克山病的3139人,慢性克山病的394人。对这些病人,建立了病志,采取了综合防治和改善生活条件为主的预防措施。1975年统计,全县30个病区大队中有11个大队,连续3年,15个大队连续2年,控制了急型克山病的发生。大部分潜在型慢性克山病患者,经过治疗痊愈。
  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体质的不断增强,1978年以来,已连续7年控制了急型克山病的发生。
  
  急型克山病情况统计表



  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病)、克汀病勃利是地甲病、克汀病的重病区,分布在大四站等11个公社,其中:恒太乡长安村是克汀病发病村,全村有克汀病34人,占全村人口的2.4%。1959年,全县有地甲病患者4812人,采用碘糖丸药物进行治疗,有效率为48.9%。
  1963年至1978年,经普查有地甲病患者28296人。采用碘糖丸、碘化钾片、5%碘化钾溶液、0.66%碘醇注射液、1:5000碘酱、甲状腺素片进行治疗,治愈率为47.4%。这些药物制作方便,成本低,服用方便,疗效高,有推广价值。
  食盐加碘是控制消灭地甲病的重要措施。从1974年至1984年,县粮食、供销部门共配制和销售27635吨碘盐,满足了防治地甲病工作的需要。
  1980年,省、地对地甲病防治工作进行验收,受检人数295897人,查出病患为22867人,占受检人数的7.73%。其中治愈22707人。治愈率99.3%。勃利县已经达到省提出的基本控制地甲病的各级指标要求。
  1984年,对克汀病多发的恒太乡长安村采取防治措施,除投药治疗外,为了彻底改变克汀病区面貌,1985年,省、市投资9万元,为病区建设了自来水井,改变了饮水条件。
  大骨节病 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地区性慢性骨关节病。全县有5个乡28个村流行大骨节病。1981年,有患者6843人,患病率17.82%,用亚硒酸钠对症治疗。同时对155个村进行改水措施。1985年复查了1081名患者,治愈率为5.2%。
  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疾病。此病又称“布鲁氏杆菌病”,亦称“波状热”。分布在金沙农场、种马场、茄子河、七台河、双河、杏树、勃利镇等地。1958年至1964年,有患者62名,用菌苗住院治疗,治愈率90%。1965年以来,对羊进行检疫,对2132名职业人员接种了布氏菌苗,保护了易感人群,进一步巩固了布氏菌病的防治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