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常见病防治

第五节 常见病防治


  从50年代开始,常见病、多发病引起了各级领导的注意,根据季节开展易发病和流行病的防疫宣传。据统计:编发小册子、宣传单50余种,10万余张。使白喉、猩红热、流感、痢疾、中暑、食物中毒等常见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1977年卫生部门开展了3年死因回顾调查,在总结报告中指出:1974年—1976年间,勃利县前4位死因是心脏病、恶性肿瘤、传染病、脑血管病,占全部死亡的50.7%。其中恶性肿瘤死亡率0.54%,平均每47小时28分有一人死亡。在恶性肿瘤中,居前3位的是胃癌、肝癌、肺癌,占恶性肿瘤死亡总数的63.34%。为此,勃利县成立了疾病监测领导小组,由主管副县长任组长,下设办公室(设在县防疫站)。
  为了解县城中、小学生身体状况,1954年开展了普查工作。普查小学生624人,其中患呼吸系统疾病的占30%,沙眼占45%。普查中学生1629人,其中患沙眼549人,占33.5%;气管炎72人,占4.42%;心脏病23人,占1.4%;淋巴肿大30人,占1.8%。1983年根据上级指示,普查结果见下表。

  勃利县中小学常见疾病统计表



  教育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对普查出的常见病,开展了追踪治疗和监护治疗。对沙眼采取一人一巾、一人一盆和药物治疗。对蛔虫开展免费投药治疗。对脊柱弯曲采取矫正阅读姿势和调整课桌。对近视眼采取“夏天无”药水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