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医疗培训 解放前,勃利县无医学教育单位,无论是走街串巷的行医,还是坐堂挂牌开业的中医,基本是祖传医道,为人祛病。
新中国成立后,在毛主席卫生路线指引下,到1985年全县通过各种办学形式,共培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704人,改变了勃利县医药人材短缺情况。
1965年,县根据中医药后继乏人状况,委托县中医院开办师带徒学习班,到1977年共开办四届。一、二届学制5年,三、四届学制3年,共培训学员84人。师资由中医院有名望的中医担任,每日授课,业余和节假日在院内实习。主要课程有《中国医学史》、《中医学基础》、《汤头歌诀》、《四百味》、《濒湖脉学》、《内经》、《金匮要略》、《瘟病条辩》、《医宗金鉴》、《医学心悟》,临床科目有内、外、妇、儿科。毕业后,由县政府发毕业证,分配到县内各医院工作。
1959年至1966年,县人民医院举办3期培训班,共173人。第一期为护士班、助产班,招收学员100人,基础理论合班授课,临床分班讲课。师资由县人民医院大夫兼任,主要课程有政治学、经济学、生理学、药理学、内科、外科、儿科;助产班侧重临床实习。毕业后,由卫生局发毕业证书,全部分配在卫生系统工作。第二期为医士班。开班于1960年12月,招收学员40人,学员来自县内各医院,其宗旨在于系统提高医术。课程有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生物、物理诊断、X光诊断、拉丁文、内科、外科、妇科、传染病。毕业由卫生局发毕业证书,回原单位工作。第三期于1966年7月开办,是医疗卫生班。由各公社选送学员计33人,师资由佳木斯医学院各教研组讲师担任。主要有生理解剖、病理、药理、微生物、内、外、妇、儿科、传染病等11门课程。原定学制3年,后因“文化大革命”于1968年12月提前毕业,由卫生局发证,回原地工作。
1970年5月,县革命委员会决定。成立勃利县“五·七”大学。从开学到1981年撤销,共为卫生系统培养5期医护人员。面对社会招生,毕业后分配到各公社卫生院工作。
附:1970—1981年培训医护人员一览表
勃利县于1981年5月成立卫生进修学校,配专职干部3人。第一期为在职提高班,学制一年,理论与临床时间各半。第二期为放射线班,是受合江地区卫生局委托开办的。学员来自合江地区各市、县、农场医院,学制一年半,师资由地区卫生局指派,主要课程摄照和诊断。全班59人,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第三期1982年,9月开办,是受合江地区委托开办的中级护士班,学员来自全区各市、县、部分农场共73人。学制一年半,师资由学校聘请的有一定教学水平的医师和主任医师担任。课程分为基础课和临床课两大部分,此外还讲授了中医学和针灸学。第四期1985年10月为七台河市开办的职业中专班40人,学制3年,按中专内容授课。第5期是1985年10月为卫生系统培训的大集体青年20人,学制2年。
除此之外,1973年5月、1974年5月、1978年8月还分期开办了赤脚医生短训班,每期3个月左右,共有171人参加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