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音乐舞蹈

第二节 音乐舞蹈


  解放前,勃利境内流行歌曲《天上人间》、《月下佳人》、《恨相思》、《何日君再来》、《满洲姑娘》、《寡妇难》、《瞧情郎》等靡靡之音,充斥各个角落。
  1945年解放战争时期,由老区传入的革命歌曲《解放区的天》、《大生产》、《南泥湾》、《跟着共产党走》、《拥军小唱》等,深受群众的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业余音乐创作发展很快,许多作品在《黑龙江歌声》、《群众音乐》、《劳动歌声》等刊物上刊载。

  附:创作歌曲发表一览表



  续表



  “文化大革命”后,业余音乐作者发展到17人,刊登在省市刊物上的作品38篇。
  解放前,县内舞蹈活动很少。1946年三五九旅部队,传来一种秧歌舞,《送公粮》、《王小二参军》等,在秧歌舞的影响下,朝鲜族青年金哲勋去延边歌舞团学习舞蹈和基本动作。1947年县中学组织学生排练《吉梗》、《怒得儿江边》、《洗衣姑娘》等舞蹈,这是勃利早期舞蹈活动。
  新中国成立之后,文化交流十分广泛。苏联《骑兵舞》、汉族《花鼓舞》曾盛行一时。进入60年代有自编自排《雁舞》、《喜丰收》、《筑路舞》等。1982年《喜丰收》参加合江地区文艺汇演。1985年改编的《大蓬车》。参加七台河市文艺汇演,被评为优秀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