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文物
第四章 文物遗址
第一节 古文物
1983年4月,勃利县文物普查队,历经60天,普查了镇郊、倭肯、吉兴、杏树、大四站、双河、恒太、永顺、小五站、长兴、平安、东兴、兴华、大祥、吉祥、古城、岱山、马鞍山等地方。普查成果表明,勃利古代文化遗址资料是丰富的,有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刀、石斧、石磨盘、石棒、夹沙粗红陶罐、夹沙粗红陶碗、陶杯,还有兽骨、兽牙等。在实物中还有辽金时期的铁凿残段、布纹瓦、北宋铜钱等。
倭肯镇平安村附近的南、北沙(山)包及其周围为平安村耕地与居住区;北沙(山)包为平安村居民区。南沙(山)包古遗址位于平安南3华里西南端,整个沙(山)包面积50多万平方米,由于多年挖土取沙,现在已形成一个长约1000米,宽约200米,深约20米的矩形沙坑。从仅存的不到2平方米的遗址断面看,上层为现代耕土,厚约50厘米,下为红坑土层、厚约11厘米,再下为木炭层厚约2至3厘米,再下为黑灰色的熟土,厚约20厘米,再下为沙土层,整个残存遗址厚度为20厘米,深度约110厘米。从周围被挖断的遗址剖面看,与该遗址为一体,断炭的部分段落中,红烧土的面积厚达130厘米,长达10多米。从靠近遗址周围地表和被破坏的遗址周围的沙土中,夹沙粗红陶片的分布很密集,这是古代窑址。
从遗址发掘出土文物和采集的标本有:(1)夹沙粗红陶片(器底、器耳、器腹、器把、口沿)等1400多件。这些陶片,多为手制夹沙粗陶罐,少量的为粗红陶碗、陶杯。陶罐的颈部有两道凹弦纹。口沿有奢口、卷口,卷口口沿外多见指捺纹。指捺纹有的距口沿约5毫米。有的与口沿平行,口沿无纹饰的陶罐器壁较薄。口沿有纹饰的陶罐器壁较厚。器多为奢口、平底、鼓腹罐,有的腹部有一道凸弦纹,有的陶罐腹部有乳状纽,有的乳状把。
(2)完整的夹沙粗红陶罐,器型为奢口、鼓腹、平底、领部有两道刻划凹弦纹,器高6.3厘米,13部直径6.4厘米,平底直径6厘米,火候低。陶质粗松。手制痕迹明显。
(3)手制夹沙粗红陶罐(小号),器型为奢口、鼓腹、平底、带把,把长2.7厘米,宽约2.3厘米,把呈扁圆状、器高6.7厘米、口部直径8厘米,平底直径5.4厘米,火候低、陶质粗松。
(4)手制夹沙粗红陶罐(中号),器型为奢口、鼓腹、平底、带把.把长3.7厘米、宽2.3厘米,把呈扁圆状,器高1.3厘米,口部直径11厘米,平底直径9厘米,火候低,陶质粗松。
(5)手制夹沙粗红陶罐(大号),器型为奢口.鼓腹、平底、带把,陶质粗松,火候低。
(6)手制夹沙粗红陶碗,平底、奢口。
(7)夹沙粗红陶杯型器,呈圆柱型,高7.3厘米,直径3.4厘米,两头各有9毫米的圆孔。
(8)单孔石刀4枚:Ⅰ号石刀,长14厘米、宽5厘米、厚5厘米,中间有5毫米大的圆孔;Ⅱ号石刀,长10厘米、宽5.4厘米、厚8厘米,中间有7毫米大的圆孔;Ⅲ号石刀,长9.8厘米,宽5.4厘米,厚8厘米,中间5毫米大的圆孔;Ⅳ号石刀,长8.5厘米,宽4厘米,厚4厘米,中间有8毫米大的圆孔。
(9)石斧,长8.1厘米,厚1.2厘米,通体磨光。
(10)石磨盘,中间残长18厘米,两边残长17厘米,宽一边38厘米,一边39厘米,厚处一边5厘米,一边3厘米。整个磨盘中间厚,两边薄,一头厚,一头薄。
(11)磨体(残),残长一头9厘米,一头10厘米,厚3厘米,整个密体呈半弧形。
(12)石磨具,大号1枚、中号3枚、小号3枚。
(13)研磨器,长19厘米,宽15厘米,厚4.8厘米。
(14)木炭,3块。
(15)铅块(黑石),3块。
(16)野猪獠牙1枚,曲长15.6厘米,宽1厘米,厚1.4厘米。
(17)陶纺轮1枚。
(18)柱型砺石(残)1枚。残长85厘米,上宽1.6厘米,下宽2厘米,厚1.2厘米,一边2.1厘米,一边2.5厘米,高4.8厘米,顶呈弧形,顶部中侧有7厘米大的穿孔。
(19)梯形石具,上底长4厘米,宽2厘米,下底长5.2厘米,宽3.3厘米,高4厘米,侧面有0.7厘米圆孔穿过。
北沙(山)包古遗址,位于平安村东南,距居民住宅300米。由于多年挖沙取土遗址成为一个深约1米、方圆3—4平方米的沙坑。沙坑四周分布密集的手制夹沙粗红陶片。
从平安村的北沙(山)包古遗址出土的文物看,其器物类型、质地、火候均与平安村南沙(山)包古遗址出土文物相同。
从两处现有的资料看,遗址遗物丰富,初步认定为肃慎人及其后裔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的遗址。距今约290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