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来源与增长
第一章 人口
第一节 来源与增长
勃利建置前,交通闭塞,地旷人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人称“北大荒”,有“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之说。1881年(光绪七年),吉林将军铭安、督办吉林边务及宁古塔等处事宜,钦差大臣吴大澄奉旨开垦三姓界,始在倭肯河流域,召民开荒。1883年(光绪九年),为给垦民、商旅和军队提供方便,吴大澄指挥修筑从宁古塔至三姓的北线道路(经过勃利镇),全长约600里。1910年(宣统二年)东北路道尹王湖决定修筑依兰—勃利—密山官道,全长540里。由于道路的开通,垦民接踵而至。到1918年9月建县时,已有居民1566户,8533人。其中:男性5079人,女性3454人。到1928年(民国17年),全县人口发展到8441户,56502人,户为建县时5.4倍,人口为6.6倍,其中:男性31642人。女性24860人。1934年(伪康德元年),全县人口为10829户,68802人。其中:男性38153人.女性30649人。到1939年(伪康德6年),全县有22768户,122514人,其中:男性68643人。女性53891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县已有居民32470户,142148人,其中:男性78181人,女性63967人。1950年开始,国家实行政策性移民安置,至1967年,先后从山东、哈尔滨、鹤岗、佳木斯、鸡西等地移民安置了2571户、11259人。1953年安置了从朝鲜归国的华侨。自1954年以来。从安徽、山东、河北、热河、吉林、辽宁等地自然流入灾民9103户,36240人,到1969年全县人口增到57158户,398882人,其中:男性261999人,女性136883人,人口比1949年增长1.81倍。1970年以来,又从外省流入12608户,41124人。1972年,兴农乡划给鸡东县,茄子河、中心河乡划给七台河特区。1985年全县有居民74910户,345737人。其中:男性177645人,女性16809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