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口构成 民族构成 勃利县共有16个民族。1928年(民国17年)全县有8441户,56502人,其中少数民族中有满族1051人,朝鲜族227人,回族123人。1934年(伪康德元年)满族增到1534人,回族增加到294人,朝鲜族减少到149人,1938年(伪康德5年)朝鲜族猛增到3173人。
据1958年12月调查,少数民族人口已增加到23223人,其中:满族16171人,朝鲜族6759人,回族251人,蒙古族37人,苗族3人,彝族1人,壮族1人。1982年人口普查时,全县人口342612人,汉族为317049人,占总人口的92.54%;少数民族共25563人,占全县人口的7.46%;其中满族16211人,占4.73%,朝鲜族8315人,占2.43%,回族510人,占0.15%。蒙古族384人,占0.11%;此外还有锡伯族29人,壮族19人,茁族12人,以及白族、瑶族、侗族、赫哲族、布依族、维吾尔族、达斡尔族、彝族共83人,占人口总数的0.02%,还有日本人45人。
文化构成 1982年全县共有大学毕业生618人,占总人口的0.18%,大学肆业生33人,占0.0096%,高中生为222769人,占6.65%,初中生73765人,占21.53%,小学生136426人,占39.82%。全县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33611人,占总人口68.19%。
年龄构成 据1982年人口普查,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占总人口的30.5%,其主要原因是1975年以前,计划生育抓得不力,人口增长没有控制;劳动年龄和退休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1.7%和7.6%。
附:1982年各年龄组人口构成比例表
年龄构成类型 1982年人口普查时,人口年龄中位点数(从不满一周岁起累计人数达到总人口一半的年龄点)为19.71岁,人口老化指数(指65岁以上人口同0—14岁人口之比)为13.71%,为年轻型。
平均期望寿命 解放前本县无此类资料可考。1978年对6个乡镇10万人口进行疾病监测,据年龄、性别、死亡率编制的《完全生命表》分析,勃利县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为69.57岁,其中男性68.68岁,女性70.92岁。
1982年人口年龄塔形图
职业构成 1985年全县人口345737人,其中:农业人口207332人,占59.97%;党政群企事业负责人为2572人,占总人口0.74%;办事人员为1922人,占0.56%;商业人员为4078人,占总人口1.18%;服务人员为6367人,占1.84%;生产工人和运输工人为29779人,占总人口8.61%;林牧渔劳动者的83779人,占总人口24.2%;各种技术人员为9908人,占总人口2.87%。
户籍构成 全县共有74910户,345737人,平均每户4.62人。其中家庭74775户。343514人;集体户135户,2223人。
附:人口性别构成表(1982年人口普查)
姓氏构成据1985年统计,全县共有274个姓氏,按汉语拼音字母音序排列:
A:艾安敖
B:白柏包鲍悲毕边卜
C:蔡苍曹柴常晁车陈成程迟池初褚楚丛崔
D:代戴党邓段
E:鄂
F:法樊范方房封冯富傅费
G:盖葛耿宫勾谷雇顾关管郭国果
H:韩郝何贺赫洪侯呼胡扈花桓郇华黄回惠霍
I:籍纪冀季吉贾姜江蒋焦矫金靳荆景靖鞠具巨
K:阚康孔寇
L:赖兰郎雷冷黎里李栗隶廉连梁廖林刘柳龙娄芦鲁路陆吕栾罗骆
M:马满毛梅门孟密苗闵莫慕米穆牟
N:那倪聂宁牛
O:欧
P:潘庞逄裴彭朴蒲
Q:戚齐亓千乔秦覃邱裘仇曲屈全权
R:任仁荣芮
S:沙鄯单商邵申沈生绳盛施石时侍司宋苏隋孙
T:泰太谭汤唐陶提田铁佟童
w:万汪王魏位卫温文闻邬吴毋武
X:奚席夏相项肖谢解辛邢熊宿胥徐许续薛荀
Y:燕颜严闰杨姚叶衣伊翼尹殷尤于宇郁袁原阮苑岳禹
Z:藏曾翟詹战张赵甄郑钟周朱诸祝庄禚訾宗邹祖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