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佛教
第二章 宗教
第一节 佛教
1913年(民国2年)3月,本地商人宗明林出家为僧,在县城南(现林业局院内)以化缘集资建筑“庆云宫”,内分关帝殿、子孙娘娘殿,有师徒3人,管理殿事。教义:以“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六道轮回”、“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宣传,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教规为“七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装饰、午后不吃饭)。庙内有土地1000余亩,房屋十余间,佛像、神像16尊,乐器7件,经典30余卷。每年旧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为庙会,以四月十八庙会最为隆重,远近村镇居民前来“庆云宫”、烧香、拜佛。小商小贩提前几天,到“庆云宫”搭棚设灶,接待上万人逛庙会。1918年(民国7年)4月11日,张静斋在大四站建立关帝庙。1919年4月3日,吴兴武、赵焕文在小五站建立“娘娘庙”。1926年(民国15年)7月1日,由宋明立主持,在连珠岗建立“朝阳宫”。1933年(伪大同2年)3月5日,由迟至义主持,于小五站建立“三义堂”。1935年(伪康德2年),桦南释真寺尼姑在杏树乡建立“静真寺”。由于庙宇的兴建,加之人们的传统迷信心理,信仰者在家摆桌供奉十八罗汉,如来佛、观音菩萨等佛像、佛牌,其数不可统计。
解放后,经过政府教育,神职人员还俗,仅杏树乡“静真寺”尚有三个尼姑坚持为尼。人民政府为尊重信仰自由,其生活费用由当地行政村按五保户标准供给,政府并给其必要的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