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衣食住行

第六章 风俗习惯

第一节 衣食住行


  一、服 装
  解放前,城乡普通居民,男装一般为粗布对襟单、棉短上衣和便服裤。夏戴草帽,穿布鞋,冬戴狗皮棉帽,穿觐靴。女装一般为粗布家做大襟短上衣和便服裤,穿布鞋或绣花鞋,一般都戴手镯和耳环。年青姑娘头发梳成单或双辫子,扎红绒绳。年青媳妇把头发盘辫绾成髻,或戴上几朵花。日伪时期,人民生活艰难。很多人穿戴褴褛,一衣多年,甚至衣不遮体。有的儿童经常赤身露体,一家仅有几床破被防寒。学校学生的服饰要求统一,男生扎裹腿,戴战斗帽,女生穿裙子剪短发。伪官职人员的服装也与众不同,大都穿协和服,少数人穿西服,头戴协和帽或战斗帽,脚穿布鞋或皮鞋。地主绅士和商店老板多穿绸缎长袍、马褂、皮袄、大氅,也有穿西服的,头戴礼帽,冬戴“火车头”式水獭皮帽。脚穿新样布鞋或各式皮鞋。贵夫人穿绸缎旗袍、外套、呢子大衣和毛大氅等。脚穿布、皮新样鞋子。戴金戒指,金耳环。烫各式发型。
  解放后,学生、工人、部分农民多穿四兜制服,又称“中山装”。农民大部分仍穿便服。建国后,人民群众生活不断改善,衣着有明显变化,多数穿上斜文、花达呢、卡叽等绸布。春夏头戴制帽或前进帽,脚穿胶鞋或凉鞋;冬天多数人戴羊皮棉帽子,穿棉胶鞋或大头鞋。靰鞡渐被取代,穿皮鞋的人多了。青年妇女穿三开领制服和各种类型花、格新式成衣。头发大都剪短发,梳髻的少见了,有的开始烫发,戴手镯、耳环的人越来越少。职工干部穿吊兜服,冬夏则戴剪绒制帽,穿各式布、皮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普遍穿上化纤、呢龙、人造毛哔叽、毛花达呢等制服、西服,男青年流行穿喇叭裤、牛仔裤。女青年穿连衣裙、套裙、裹裙、超短裙、体型裤。男女毛衣、绒衣多样化。烫发很普遍,发型有青年式、波浪式、荷叶式、凤尾式、前进式、元宝式等。穿皮鞋,有平跟、半高跟、高跟。冬季穿羽绒衣、皮大衣、呢大衣、皮夹克。
  朝鲜民族服装 男外套多为白、灰、黑、古铜色,多穿坎肩、上衣短小以布带打扣,下裤肥大,紧裤脚,头戴礼帽,喜穿草鞋或船式胶鞋。青年妇女喜穿鲜艳的红、绿、粉、白色带各种小花朵的绸缎料衣裙。短上衣斜襟,用彩带打扣,飘长带。鞋多是各种颜色的船式胶鞋。这种鲜美的民族服装,多在年节假日和探亲访友时穿戴。平时和汉族无大区别。
  二、饮 食
  解放前,劳动大众的饮食,以玉米楂子、玉米面、小米、高粱米为主。冬季一日两餐,春夏秋一日三餐。春节,人们喜吃黄米面豆包或粘糕。伪满时期,日寇强行要“出荷粮”,农民粮食短缺,除年节能吃少许面粉外,平素半年糠菜半年粮。严禁百姓吃大米,违者为“经济犯”。本地夏秋季节菜食多为菠菜、西葫芦、豆角、茄子、黄瓜、青椒。冬春两季菜食多为白菜、萝卜、大头菜、土豆、腌渍酸菜,大葱等耐贮蔬菜和自腌咸菜。解放前,城乡居民难得吃肉。解放后,城镇除三年自然灾害之后一度按人按月和年节日定量供应肉、蛋。农村居民执行自养猪。向国家交留各半的政策外,曾敞开销售,城乡居民可随意选购猪、牛、羊肉。
  朝鲜族饮食以大米为主食,喜欢吃冷面。菜食主要是各种类型的辣椒咸菜,喜吃狗肉和狗肉汤(也有许多汉人,以到狗肉馆饱餐为快)。男人多喜欢饮酒。
  三、房 屋
  解放前,城乡居民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草苫正房。普遍三间或两间为一栋,广大群众很少自有房屋。租房,多为对面屋或南北炕。有的搭马架或挖地窨子栖身。地主富余大户多是五间正房,东西三间厢房,加门楼形成四合大院。正房中间开门为厨房。东里问卧室,外间为客厅,西屋为儿女卧室,东厢房为劳金(佣人)的宿舍和饭厅。西厢房是仓库、马圈。窗户纸糊在里面,窗棂在外。
  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广大贫下中农分得了房屋。城镇职工也逐步住进公房,其结构也有所变化。农村住房多为三间或两间,独门独院为主,个别也有对面屋,住南北炕的少了。马架、地窨子已改建成新房。新房都是左右玻璃窗。老房窗户也变了样。
  朝鲜族住房,多为自建的小茅房,窗小门小,进屋哈腰。屋地窄小,火炕大,一铺大炕分成三五个拉门的小房间,既是卧室又是客厅,既是餐厅又是仓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部分居民开始自建砖瓦结构新房,多为60至120平方米一栋,室内也开始分一厨几个屋。城镇职工住的公有房屋大部已翻修为新式砖瓦房。部分职工开始自建砖瓦结构房屋,面积多为60至120平方米,大部红砖围墙一家一院。1985年有人自建住宅楼,一厨多室、客厅、卧室、洗澡间、仓库等所需俱全。
  四、交通工具
  马 民国年间,是本县军民、官府通讯、邮递、出外办事的主要运输工具。农民开荒、耕地、运输也主要用马匹牵引。
  雪橇 又称“爬犁”,在雪上行驶,是冬季主要运载工具。
  大铁车 由四至七匹马拉行,是用于农业生产的笨重运输工具。
  花轱辘车 用两三匹马牵引的运输工具。
  四轮马车 是一种运载原木和长笨物资的运输工具。
  二马斗篷车 是县城客运交通工具。
  大胶车 解放前,县城运输货物仅有几台,解放后,胶车基本上代替了花轱辘、大铁车,成为生产和运输的重要工具。
  火车 1937年正式营运。在县境内设有佛岭、通天屯、勃利、杏树、祁家(今倭肯)等站。是通往县内外的交通大动脉。
  汽车 早在1925年,商民刘子仁购进两台客车和倆台货车,境内始有汽车营运。1946年后,贸易公司、企业公司,均有汽车队搞运输。县于1953年建立运输公司,汽车逐年增多。1985年,随着经济的改革开放,个体运输专业户开始购置客车和货车。各式汽车是本县重要运输工具。
  摩托车 有两轮、三轮之分。是轻便、灵活、高速的交通工具。
  自行车 又称脚踏车,1935年县城伪警官吏和富商仅有几辆日本“富士牌”自行车。新中国成立后,自行车是人们出行的主要工具。至1985年,自行车已成为城乡职工上下班的主要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