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婚嫁丧俗
第二节 婚嫁丧俗
一、婚 嫁
旧社会的儿女亲事,是封建包办的买卖婚姻。男女结合,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按习俗,从订婚到结婚,先由媒人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后,要请算命先生根据男女生辰八字占卜“合婚”,然后双方家长吃饭认亲,过小礼,算作订婚。结婚前,要择良辰吉日,定婚期过大礼,将女方家所要的彩礼备齐,由媒人点清按时如数送到女方家中。举办婚事一般要进行三天,第一天为“响棚”,男方家搭灶,杀猪宰羊,张贴对联“喜”字布置新房,并由女方家邀请男女亲友10数人将所有陪嫁妆奁送到男方家。第二天“走轿”,新郎由家人陪同,拜祖墓,然后新郎披红戴花到直系亲属家拜请亲人。第三天“正日子”,新郎由傧相陪伴骑马,带花轿到新娘家接亲。新娘穿红色袄裤由哥哥抱上花轿,新郎骑马前行引路,花轿到再用红毡铺地把新娘从花轿中搀扶出,举行拜花堂仪式。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再夫妻互拜,引入洞房。把新娘送入新房炕上,坐福。在宴席中,由主婚人陪同新郎新娘拜席。夜晚亲朋好友开始闹洞房。婚后三天新婚夫妇同回女方娘家欢聚一日,俗称“回门”。
伪满时期,民间仍沿用旧习,但比较从简。官职人员和商界人士结婚,采取文明结婚仪式,用二马轿车把新娘接到结婚地点,新娘穿戴结婚礼服,新郎穿西服。由司仪人主持,新郎新娘向证婚人、主婚人、介绍人和双方来宾行鞠躬礼,合影留念,然后,参加婚礼的客人入席进餐。
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废除了封建包办买卖婚姻。男女相识,经一段恋爱过程,征得双方家长同意,开始订婚“会亲家”,一般由男方操办酒席,宴请介绍人和女方的父母及长辈,视为“定亲”。婚前,须到当地政府申请登记,领取结婚证书。结婚的新房、家具、衣物等多由男方筹备。进入80年代后,城乡青年操办婚事开始购置家庭电器,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放像机、电风扇、电熨斗、电饭锅等。根据家庭情况确定购置件数。婚期多定在星期天。结婚仪式很简便,一般都是新事新办。一是:接回新娘时鞭炮齐鸣,用五谷杂粮抛打新娘,以表喜庆和热闹,新郎新娘给父母和亲友点烟,然后送娘家客人。二是,新郎新娘到政府登记后,参加妇联或是共青团、工会组织的集体结婚仪式。还有的到外地旅游结婚。其三由于旧习俗和不正之风的影响,结婚时大操大办,广收彩礼的现象还存在。农村个别角落还有变相买卖婚姻。
二、丧 俗
解放前,因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一般老人到了暮年,子女都要为老人准备寿衣、寿材。当老人去世,搭灵棚,请吹鼓手吹奏哀乐3日,还要扎纸马纸牛等。生活贫困的买个薄皮“一、二、三”棺材殓埋了事。富贵人家的丧事办7天或21天。扎多种扎彩,请僧、道唪经超度亡魂。棺材规格有“二、四、六”“五、七”不等。停丧期间,儿女亲人披麻戴孝。送丧之前,请阴阳先生选择时辰,破土挖墓。出灵时,由长子摔丧盆,扛幡在灵车或杠抬前引路,每走几十或百步撒买路钱。送葬完毕,洗手后进餐。事后,第三天圆坟,相继七天为一期,一、三、五、七期都要上坟烧纸。百日、周年、三周年,均为祭日,都要进行祭祀活动。按旧习俗,夫妻死后要拼骨,按男左女右,合葬同一墓穴。
1967年9月勃利县火葬场建成,号召城乡人民实行火葬。随着殡葬仪式的改革,治办丧事,亲友佩戴黑纱对死者吊唁,送花圈以示悼念,然后,向遗体告别,送炉火化。离县城较远的偏僻地区,因条件所限,仍有少数土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