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节日习俗
第三节 节日习俗
一、国家规定节日
元旦 每年1月1日为元旦,群众称为“阳历年”。国家规定机关、学校、企事业和军队放假一天。
劳动节 每年5月1日,为全世界劳动节日,放假一天。假日期间,由工会组织各项活动,以表示庆祝。
国庆节 每年10月1日,为国庆纪念日,国家规定放假二天。
此外还有,每年3月8日国际妇女节,5月4日青年节,6月1日国际儿童节,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日,8月1日建军节。每逢这些节日均由主管部门举办纪念活动。
二、群众传统节日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群众称为“阴历年”。春节是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从农历腊月卅日“除夕”守岁开始,家家户户呈现出节日的欢乐气氛。人们忙着贴“春联”、贴“福”字,准备年饭,当午夜12点时,视为新的年始,各家院内灯火辉煌,鞭炮齐呜,供家谱、接财神、阖家欢乐。一家围坐一起揣元宝(吃水饺)、饮美酒,长辈给孩子压岁钱,“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以示新春到来。正月初一始,人们走街相互拜年。“过年好”“恭喜发财”,互相祝福一番。初二始,人们成群结伙看秧歌,生活在一片欢乐之中。
解放后庆新春活动,仍然沿用过去形式,但内容大有改观,所写春联多是表达喜庆迎春、吉祥如意、劳动致富、发展生产等内容,室内的装饰年画,多为反映爱祖国、爱科学、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子弟兵、热爱现实生活和五谷丰收,六畜兴旺的新内容。各种文艺活动除传统节目外,增添了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备有糖块鲜果,香烟美酒,以款待拜年的客人。
元宵节 又叫“灯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是大地回春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都喜欢在这一天吃“元宵”,表示团聚之意,晚上,城乡开展各种灯会活动。
清明节 公历4月5日(有的年是4月4日或6日)为清明节,每逢清明节,学生都到烈士墓扫墓,以表哀悼。居民也习惯上坟烧纸,祭奠已故亲人。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俗称“五月节”。相传战国时期,楚大夫屈原被放逐因忧愤国事于五月初五日这天投汩罗江而死。后人为纪念他,就把五月初五作为民间节日。在这一天,民间按习俗吃粽子,把艾蒿插在房檐下,挂五色纸葫芦,小孩手和脚脖系五色线,戴香荷包等。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俗称“八月节”,也有叫“团圆节”。节日晚上,当月亮升起时,全家要团聚赏月,露天摆案,放月饼、毛豆、糖块、瓜果等供品,现在多数群众把“供月”这一习俗摈弃了。家家户户都备用月饼和节日食品,亲友之间,互赠月饼以示团圆。
小年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传说为“灶王爷”上天之日。晚上,人们以麦芽糖为供品祭灶,祈求灶王“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解放后,已不再家家供“灶王爷”。但吃饺子、扫房等习俗仍在延续。